傳統庸俗經濟理論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表現在曲線圖上,市場的均衡就是市場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根據薩伊定理,供給自己能創造需求,所以在供求關係的自發作用下,即使市場價格背離均衡價格,也能自動恢複到均衡點。而凱恩斯學說的要點則是“需求管理”理論,他認為市場有時會失靈,供給與需求發生失衡現象,而失業等危機現象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政府應采取有關政策刺激消費。薩繆爾森認為這兩個學說是互相補充的,而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是“均衡價格論”的特殊理論。他用IS—LM曲線,也就是收入—支出分析說明了“新古典綜合派”的觀點。
IS曲線表示商品需求與供給一致時國民收入與利息率的關係,LM曲線則代表貨幣市場上需求與供給一致時國民收入與利息率的關係。那麼IS與LM曲線的交點就表示商品和貨幣兩個市場同時處於均衡狀態,但是這時,國民收入和利息率未必處於配合狀態,比如,利息率不斷上升就會減少投資動力,從而影響就業水平的提高和國民收入的增加,因此這種均衡未必是充分就業的均衡。所以,政府應該既采取財政政策刺激投資又采取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使IS、LM曲線移動到恰當的位置上,進入傳統經濟學的“均衡價格論”的範疇。
薩繆爾森對影響很大的貨幣主義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後者“貨幣惟一重要”的看法是大錯特錯,然而他也吸收了貨幣主義者的一些具體方法,他把貨幣的作用表述為不是不重要,也不是惟一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因此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結合。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古典綜合體係的折衷主義態度,他們避免任何過激的言論和極端的作法,而是遵循“黃金的中庸之道”,以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為主幹,兼蓄其他學說。
躋身政界,做政府的經濟顧問
再先進的理論一旦束之高閣也就失去了價值。經濟學者體現自身價值把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最佳途徑,便是與政府合作,借政界搭台,唱經濟大戲。薩繆爾森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並影響了整個美國經濟政策的設計和執行。
在經濟學變得越來越實用的今天,經濟學家涉足政界、投身政治運動,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的甚至參與競選總理、參議員。薩繆爾森總的說來無意於仕途,而滿足於和許多經濟學家一樣充當公司和政治家的經濟顧問。由於薩繆爾森在經濟學界的權威地位以及博學多才,他成了一個搶手的顧問,不但為蘭德公司這樣的大公司所重視,而且擔任了阿德萊·史蒂文森這些資深政治家的經濟指導人。1953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又把他請進了國家預算局,薩繆爾森因此躍居到政策製定者階層。
在美國,薩繆爾森是最早把凱恩斯主義運用到製定國家政策上的經濟學家之一。凱恩斯主義所奉行的其實是一種以毒攻毒的辦法。在凱恩斯看來,之所以發生危機,出現失業等現象,就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而這個不足又是由消費和投資不足造成的,因此國家應該采取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等措施刺激投資和消費。凱恩斯抨擊了被認為是傳統美德的節儉生活方式,認為消費才是應有的美德。
作為凱恩斯主義的門徒,薩繆爾森吸收了這些觀點。
1941—1943年間,薩繆爾森曾在國家資源計劃局工作過,負責戰時的充分就業計劃工作。根據這一段時間的觀察,薩繆爾森感到戰後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1943年他寫了一篇題為《戰後充分就業》的文章,表達了他的憂慮:政府將削減創造就業機會的軍費開支,同時,參戰的士兵將脫下軍裝加入就業隊伍,這樣就會導致嚴重的失業,造成經濟蕭條,而惟一的辦法就是采納凱恩斯主義的擴張財政政策。雖然戰後並沒有發生他所預測的嚴重失業,但是他的政策主張卻沒有發生變化。
薩繆爾森進入美國預算局後,開始為政府出謀劃策。最初,他和其他新古典綜合派成員如漢森等主張“補償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推行“逆經濟風向行事”,也就是說,在蕭條時期,政府應有意識地增加財政支出,減少財政稅收以刺激總需求,中央銀行則應當放寬信貸、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資;在繁榮時期,政府應減少財政稅收,抑製總需求,而中央銀行應緊縮信貸,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蕭條與繁榮時期的平衡。薩繆爾森認為失業和通貨膨脹是不會同時存在的,在存在失業的情況下,增加貨幣的數量並不會引起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