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子又跑出了幾個人陳述了自己的理由,有人說袁震東大將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果沒有他鎮守邊疆,可能邊疆早就落入外族人的手中了,邊疆的子民也早就成了異族人手下的奴隸了。國土喪亡,人民淪落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這都是袁震東大將軍的功勞,所以對也袁震東大將軍的這個酬庸是適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也有人說袁震東大將軍忠心為國,當年就對皇上和太後有擁立的大功,就憑此事,就算封他一個一字並肩王的王爵也無不可。何況這些年來,袁震東大將軍一直對朝廷如此忠心耿耿,更是打退了外族好些次的進犯,所以對於袁震東大將軍而言,這樣的事情不是什麼超出禮節的事情,對於封一個一字並肩王給袁震東大將軍是應天從命,不是故意破壞祖宗留下來的成例,而是對於大將忠臣最好的嘉賞。
當然也有人反對,反對的人說:“袁震東大將軍固然對國家和朝廷有莫大的功勞,可是朝廷賞罰分明,該賞的都賞給袁震東大將軍了,對於袁震東大將軍而言,眼下已然是朝廷的第一號大員,位極人臣,勳位功業早已是當朝第一了,而袁震東大將軍似乎對朝廷也開始有了輕慢之心,如果這次還晉封他為朝廷的一字並肩王,那麼袁震東大將軍自然會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裏,越加驕橫跋扈,頤指氣使,不報朝廷的官員當人看,如此一來朝廷精心設置的體製有可能會被袁震東大將軍破壞殆盡,這樣於朝廷的威信是一件極其不利的事情,所以對於袁震東大將軍的這個曠代的恩典,伏請太後還是要三思而後再做決斷。
更有人說這種事情是太後乾綱獨斷,臣下們隻要奉旨而已,或者最對就是給太後一些建議幫助太後做這個決定,為人臣者是不能幹涉太後做這件事情的。
這樣子聚訟紛紜,議論紛紛之際,一個聲音突然想了起來。
“臣有下情啟奏。”
大家一看,原來是端王爺,一看端王爺要發言了,那些本來想在太後麵前對此事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官員們都識趣的退回了班列裏頭去了。
“太後,這件事情臣以為不可,當年聖祖下的那到嚴旨的本意就是為了不讓大臣亂國。”
端王爺一向都是迂腐周正,沒有什麼大主意的人。如今居然說出了這麼一句聳人聽聞的話語,大家都安靜了下來準備好好聽聽端王爺到底想說些什麼。
我也覺得端王爺的這個提法有些新鮮,所以就對端王爺說道:
“這倒是很新鮮的說法,端王爺,你計入說當年聖祖爺下的那道諭令是為了不讓大臣亂國,哀家倒是很想聽聽你的具體的說法。”
“太後,你也知道,當年聖祖鑒於開國初年分封了許多以戰功起家的異姓的功臣為異姓王。而大家也都知道,沒幾年其中的一些功臣不滿與自己的封地而祿位,居然起兵造反,聖祖爺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把這些造反的功臣給鎮壓了下去,後來聖祖爺痛定思痛,對子孫下了一道嚴指,諭令凡今之後,接掌大位的子孫都不能把封異姓為王,奴才不才,揣測聖祖爺當年的意思就是因為有鑒於封為王爵的功臣之中有人造反,所以才會立下這麼一道禁令的。他是怕功臣奪了王位。”
這番話語雖然語涉不經,不過道理倒是很公允的。不過這樣的事情,其他的那些大臣就不敢跟太後陳訴了,不過對於端王爺這樣的親貴大臣,自然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的。他說這樣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身份,皇家的貴戚的身份說說皇家的家務事情,也隻要他才有這個資曆說這樣的話。
當然這個意思太後是聽明白了,而且太後早就知道了聖祖爺爺當年下那道諭令的事情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以這個迂腐方正的端王爺居然能夠得知聖祖爺當年的深意,這倒是意見令人驚異的事情。我覺得有些意外,什麼時候這個端王爺的見識變得如此高明了,是不是他受過那個高人的指點呢。
仔細想了一想,他的這番話和最早出列奏對的禮部侍郎的話似乎有些相似,不過意思卻更深了一層。看來這個端王爺背後的高人不是別人,就是那個對於本朝的典章製度極其熟識的禮部侍郎李侍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