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回:祖製不可廢(上)(2 / 3)

“王爺誤會了,秦蘭亭何曾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麵,秦蘭亭這段時間以來憂心如焚,愧無一計可安宗國社稷,自覺對朝廷有所虧欠,對負皇上和太後的聖恩。感從中來,所以說了這麼一番的話語。沒想到引起端王爺如此大的誤會,秦蘭亭真不知如何自處了。”

端王爺本性倒是不錯,一聽秦蘭亭這份剖白,根本就沒有諷刺自己的意思。所以就不好意思的跟秦蘭亭抱歉道:

“秦大人,你忠心為國,是本王搞錯了,本王在這裏給你陪個不是。”

“使不得呀,王爺,”秦蘭亭一把攔住端王爺道:“朝廷的體製攸關,王爺沒有向下官行禮道理。”

“這道也是,”弄清楚了秦蘭亭的意思,端王爺想了一下,覺得秦蘭亭說的不無道理。所以對於太後昨天派人宣諭的事情也覺得稍稍可以接受了,不過他還是打算和太後爭上一爭的,如果能夠爭的下來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事情,這樣祖宗的體製也就可以很好的得以維持了。“

這個時候,又有一頂轎子來了,秦蘭亭和端王爺一看,是崔文傑大人的轎子,如今朝廷中的大事基本是都是崔文傑在裏麵維持的,所以端王爺和秦蘭亭不敢怠慢,迎了上去。

三個人見麵之後,寒暄了一陣子之後,還沒有談入正題,這個時候一個太監至宮門裏頭出來,對著大家宣諭道:

“太後有旨意,宣各位親貴臣公於儀鸞殿覲見。”

宣召完畢,宮門外的大小臣工依照品級班次由這端王爺帶頭,魚貫進入了宮殿之內。

進入儀鳳殿之後,太後已然在升殿等候了。

“此次召集大家來,哀家是有一件大事情和諸公商議,這幾年邊亂四起,征戰不斷,幸而朝廷之中有袁震東大將軍這樣的統兵大員坐鎮邊疆,這才保全邊陲之地沒有被外族奪去。所以這次哀家請列位臣工過來,就是想要商議一下,封一個一字並肩王的封爵給袁震東大將軍作為酬庸。列位以為如何,不凡暢所欲言,好好商議商議。”

平日裏頭太後都是和大臣或者堂官們打交道,所以那些京官們難得有麵見天顏的機會,如今有這麼好的機會,有些熱衷名利的官員們怎麼肯放過呢。

所以當即就有人出列越次奏請道:

“太後,此事不可,我朝祖製,外姓不得封王,這是聖祖的親口諭令,想來太後應該不會忘記,臣忝為禮部的侍郎,覺得此事往往不可。如果濫封國家的名器,可能會有動搖國本的危險,所以臣以為萬萬不可。還請太後娘娘收回成命。”

這個侍郎姓李,是端王爺十分看中的一個禮部的侍郎,行為倒是很端方,滿口仁義道德,是個君子,所以甚得端王的好感,端王因此與他所交甚深。他也是昨天晚上得到的消息,昨天晚上太後派人到端王府傳了這個一個口訊之後,端王爺覺得這件事情應該找這個禮部的李侍郎來商量一下,所以就讓人把李侍郎連夜叫到了端王府中,兩個人商量了一宿,覺得太後可能有其他的用意,不過現在事情未明,在情在理都要爭上一爭的。所以端王爺和李侍郎商量停當,等明日覲見太後的時候,讓李侍郎先行出頭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做一番規勸,希望能夠挽回聖意思,如若不成,端王爺在出麵斡旋,以期能夠消弭此事。

有人反對的,自然也有人讚成的。

李侍郎的話音未落,兵部侍郎走出來啟奏道:

“李侍郎的這番話雖然不無道理,但是皇太後,以微臣看來,聖祖皇帝那時候的情形和現在的情形更不就是不一樣的,聖祖皇帝是鑒於名器分封的太濫,王爵都成了****的情況下,才痛定思痛下了那道旨意的。這一道旨意當時當然是不錯的,可是世易時移,如今朝廷與外族兵爭不斷,正是用人之際,如果太後能破格給袁震東大將軍如此恩典,相信袁震東大將軍肯定可以好好了為國禦敵,目下邊疆局勢不寧,如果沒有袁震東大將軍和我們兵部的一幹將士用命,那就堪憂了。

這人是兵部的下屬,原來正是袁震東大將軍提拔上來的,現任兵部侍郎,所以對於袁震東大將軍的提攜以情,他一直銘感五內。所以今天太後對與自己的恩公袁震東大將軍有這樣的恩命,於他來講,簡直是感同身受,固而有人反對太後的這個恩命,他就覺得是自己受了侮辱一樣,跳出來就把剛剛發言的禮部侍郎給駁斥了一番,不過他的這番話語倒也不無道理,所以兵部的一些傾向於袁震東大將軍的大臣和其他幾個衙門的袁震東大將軍的餘黨也對他的這番說法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