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撚轉手法是指當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後,施行前後、左右的行針動作,即將針向前向後來回旋轉撚動,反複多次。撚轉的角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撚轉的角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撚轉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之間。同時必須注意不能隻單向撚轉,否則容易使肌纖維纏繞在針身上,使患者局部疼痛,並造成出針困難。
2.提插手法是一種縱向的行針手法,即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後,施行上下、進退的行針動作,換句話說,就是將針從淺層插入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如此反複地上提下插。這種手法的應用視病情和穴位而異,注意不要過大過快。
3.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將針留置穴位內不動,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用。留針與否和針刺時間的長短,主要依病情而定。對於一般病證,隻要針下得氣,施術完畢即可出針,或者酌情予以留針10~20分鍾;但對於一些慢性、頑固性病證,可適當增加留針時間,並且在留針過程中間歇行針,保持一定的刺激量,以增強療效。對於針感較差的患者,留針還可以起到得氣以增強療效的作用。
4.出針出針時,先以左手拇指、示指按住針周圍皮膚,右手持針輕微撚轉並慢慢提至皮下,然後將針迅速撥出並用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最後檢查針數,防止遺漏。
(二)治療冠心病的基本穴位
用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常用的穴位有下列幾種,現分別介紹如下。
1.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0.5~1寸。操作時用30~32號1~1.5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0.5寸後,緩緩進針,有“得氣”感應後(避免麻電感),以90°~180°來回撚轉,3~6秒1次,運針2~5分鍾,保持有中等偏強的針感,間隔3~5分鍾撚轉1次,針治10~20分鍾起針。臨床療效:據報道,針刺內關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良好療效。當疼痛發作時,針刺內關穴後,患者疼痛趨向緩解,平時針刺內關穴,可以預防心絞痛複發或者減少發作次數。
2.心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用28~30號1.5寸毫針,針向脊柱斜刺進針0.5~0.8寸行刮針手法,留針10分鍾,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臨床療效:據報道,有人用針刺心俞穴治療心絞痛30例,針刺1次,疼痛解除者20例,針刺2次疼痛緩解者5例,另有5例配合其他藥物,疼痛解除。
3.至陽穴屬於督脈。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操作時用28號或者用30號1寸半毫針向上斜刺0.5~1寸,強刺激,不留針。久病體弱者加用艾條灸3~5分鍾。臨床療效:據報道,針刺至陽穴治療心絞痛效果良好。
4.膻中穴屬於任脈上的穴位。位於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平刺0.3~0.5寸。操作時取膻中穴,先平刺0.3~0.5寸,然後沿皮向下透鳩尾穴,進針2.5~2.8寸,用中強度刺激手法,每日1次,留針2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3~4天。臨床療效:據報道,針刺膻中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良好效果。
5.神門穴屬於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直刺0.3~0.5寸。取雙側神門穴直刺0.3~0.5寸,中強度刺激,留針30分鍾,每10分鍾行針1次,每日1次,一般針刺3~5次即可。臨床療效:據報道,針刺雙側神門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良好療效。
6.俞府穴屬於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位於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沿第1胸肋間,向璿璣穴方向呈45°~55°角緩慢進針0.5~0.8寸,得氣須向右頸項及左肩放射,用平補平瀉手法,持續3分鍾後,留針15分鍾。臨床療效:據報道,針刺俞府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良好療效。
四、針刺療法的注意事項
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安全、可靠,但如果不了解針刺療法的禁忌證及其他一些應該知道的注意事項,也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從而給患者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現將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的注意事項介紹如下。
1.針刺選穴應該少而精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的效果如何,不取決於針刺穴位的多少,而取決於針刺穴位的選擇與針刺手法的運用是否熟練和準確。因此,針刺穴位的選擇要做到寧少勿多,精簡疏針。盡力避免多針濫刺,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