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人體表麵的某些特定穴位上燒、溫熨,借助灸火的溫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溫經活絡,扶正祛邪,以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目的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也是一種常用的自然療法。
艾灸療法的常用灸法有3種:即艾條灸、艾炷灸和溫針灸,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艾條灸
艾條灸又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3種治療方法。
1.溫和灸此種灸法能溫通經脈、散寒祛邪,多用於治療慢性疾病,臨床上應用廣泛。對於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施灸者可以將自己的左手中、示指分張,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施灸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灼傷。
溫和灸的具體灸法是將艾條燃著的一端,懸於施灸穴位上熏烤,如果病人有溫熱舒適的感覺,就可固定不移。灸至皮膚稍有紅暈即可。一般灸10~15分鍾。為掌握距離和避免施灸者疲勞,施灸者可用右手拇、示、中指持艾條,小指置於穴位附近施灸。
2.雀啄灸具體灸法是將點燃的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大約3厘米的高處,對準穴位,上、下移動,像鳥雀啄米一樣,一起一落,忽近忽遠地施灸。一般可灸5分鍾左右。此法因熱力較強,應注意避免燙傷皮膚。
雀啄灸多用於灸治急性病、昏厥急救及兒童疾患。
3.回旋灸又稱熨熱灸。方法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上距皮膚3厘米處,平行往複回旋熏灸,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致於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鍾。適用於治療神經性麻痹,風濕痹證及廣泛性皮膚病等。
二、艾炷灸
用艾絨製成圓錐形小體叫艾炷。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施灸的方法,稱為艾炷灸法。根據艾炷的大小,可將艾炷分為大、中、小3種艾炷。大艾炷高1厘米,炷底直徑1厘米,可燃燒3~5分鍾;中艾炷為大艾炷的一半,如棗核大小;小艾炷如麥粒樣。3種艾炷,其高度同其底麵的直徑大致相等。臨床上以大艾炷為常用。艾炷灸又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大類。
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施灸。間接灸是將艾炷不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而用其他藥物隔開;其名稱由間隔的藥物不同而異,如以生薑片間隔者叫隔薑灸;用食鹽間隔者稱為隔鹽灸等。每次燃燒一個艾炷稱為1壯,從上向下燒,一般每穴每次用3~5壯。
三、溫針灸
溫針灸又稱針柄灸,傳熱灸,燒針尾,是毫針針刺與艾灸結合起來應用的治療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將毫針刺入穴位,保留一定深度,得氣後作適當補瀉手法,留針,取2厘米長艾條一段,套在針柄上端,艾條距離皮膚3厘米高,點燃艾條下端灸之,熱力通過針體傳入穴位,以加強治療作用。待艾條燃盡,除去殘灰,稍停片刻將針取出。為避免皮膚灼痛和艾灰脫落灼傷皮膚,可在穴位上放一個薄硬紙片。此法可適用於灸法保健,治療風寒濕痹,痿證等。
第二節艾灸療法治療冠心病的機製
艾灸療法屬於中醫外治療法之一。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溝通著髒腑與體表,將人體各部位的功能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灸法是在中醫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運用辨證施治的原則,將艾絨或者某些藥物放置在體表穴位上燒灼、溫熨,使艾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發揮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瘀散結,回陽固脫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研究證明,灸法能升高人體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等。對血糖、血鈣等有不同程度的調整作用。對人體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神經係統及內分泌係統均有良好地調節作用。另外,灸法還具有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等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殺菌及潔淨空氣等作用。對冠心病患者具有確切的治療作用。
第三節艾灸療法治療冠心病的具體方法
冠心病,相當於中醫學中的“心悸”和“胸痹”,現將艾灸療法治療冠心病的具體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一、心悸
心悸的中醫辨證施治分以下4個中醫證型
(一)心氣不足
【治療原則】補益心氣。
【主穴】膻中、心俞、氣海、關元、間使。
【隨證配穴】多夢加太衝,易受驚嚇加大陵,失眠加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