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刮 痧 療 法(2 / 2)

6.治療疾病的刮痧,一般都要蘸取刮痧油,一邊刮拭,一邊蘸油。初次刮痧,不可一味強求出痧。

7.頭部刮痧及保健刮痧,可不用刮痧油,也可隔衣刮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

8.刮拭方向,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內而外,順序刮拭。頭部、背部由上而下;上肢、下肢由上而下;麵部、胸部由內而外;腹部由上而下。

9.刮完後,擦幹水漬、油漬。讓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會兒,再適當飲一杯白溫開水,會感到全身輕鬆和舒適。

10.一般刮痧完後,2~3天內刮痧處會感到疼痛,這屬於正常反應。

11.刮痧時限與療程,應該根據不同疾病的性質及病人的身體善靈活掌握。一般每1個穴位刮痧20次左右,以使病人能夠耐受或出痧為度。每次刮痧時間,以20~25分鍾為宜。第1次刮痧治療的時間不宜過長和手法不宜太重;第2次應該間隔5~7天或者患處無疼痛感時再實施(一般需要5~7天),直到患處清平無斑塊,疾病就自然痊愈了。一般連續治療7~10次為1個療程。

二、刮痧的體位

病人在接受刮痧治療時的體位可分為以下5種體位。

1.俯臥位患者取俯臥位,有利於施術者刮拭脊柱兩旁、後背脅間、兩腿彎、足跟、肌腱等部位。

2.側臥位患者取側臥位,有利於施術者刮拭前胸肋骨間隙、後背肋骨間隙等部位。

3.仰臥位患者仰臥於床上,暴露胸腹麵及上肢內側麵,有利於施術者刮拭喉結兩旁、胸腹部、腋下肝脾區、左右肘窩等部位。

4.俯坐位俯坐伏於椅背上,暴露後項部及背部,有利於施術者刮拭後項正中凹陷處前後左右,肩胛骨上下、脊椎兩旁等部位。

5.扶站位就是雙手扶在桌子或椅子上,兩腿站立,這種體位有利於刮拭下肢,並且方便刮痧時肢體活動。

三、刮痧的部位

直接刮痧法常用的部位有如下幾種。

1.頭部“頭為諸陽之會”,“腦為元神之腑,五髒六腑之主”。說明頭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正因為如此,刮痧治療的許多種疾病,都要首先刮痧頭部,常用的穴位是:太陽、風池、百會等穴。

2.頸部多刮拭頸部(兩側)及頸肩部、第7頸椎上下左右4處、喉骨兩旁。

3.胸部胸部是比較常用的保健和治療部位之一。經常刮拭,有助於增強體質,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4.背部背部正中為“陽脈之海”——督脈,兩側為膀胱經穴及華佗夾脊穴,是五髒六腑俞穴所注的部位,也是臨床上常用和主要的刮痧部位。另外,肩胛崗上下部位以及背肋間隙也是常用的刮痧部位。

5.腹部包括腋下肝脾區,是一個比較常用的保健和治療部位,經常刮拭,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消化。

6.四肢包括肘窩、膕窩、腕、踝及雙手心、足心,大多由上向下刮拭,遇關節處,應該按照解剖學特點適當刮痧,千萬不可強行刮拭,以免損傷骨骼及筋肉。

四、刮痧療法的治療原則

刮痧療法的總原則是辨證施治。在進行刮痧治療前,必須根據髒腑、經絡學說,運用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及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綱進行辨證,首先確定疾病的性質、程度,再決定刮痧療法的治療原則以及應當采取的穴位,采用的刮痧手法,例如補法或瀉法等。

下麵將八綱簡單介紹如下:

1.陰陽陰陽是中醫基本理論的核心,也是八綱辨證中的總綱。一般來說,病在表、在腑,屬實;屬熱者為陽;病在裏、在髒,屬虛,屬寒者為陰。確定了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質之後,再決定刮痧治療的基本原則,即陽證用瀉法,陰證用補法。

2.表裏表裏是指一般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淺而言。一般來講,病在經絡、在皮肉者為表,刮痧時宜淺刮。病在髒腑、在筋骨者為裏,刮痧時宜深刮。

3.虛實虛實是指人體正氣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長。凡人體陰陽、經絡、髒腑、氣血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多為虛證,刮痧時應當用補法。若是形實、邪實所致的病變多為實證,刮痧時應當用瀉法。如果有些病證,虛實夾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者,則應當根據虛實的實際情況,采取先補後瀉或者先瀉後補或者瀉補兼施的刮痧療法給予正確治療。

4.寒熱寒熱一般是指疾病的性質而言。一般來說,寒證是人體陰氣盛或者陽氣虛,不能抵禦寒邪而導致的疾病。在應用刮痧療法進行治療時,應當根據寒邪在表在裏,屬虛屬實等不同情況,采用補刮法或平刮法。熱證是人體陽氣盛或者陰不足,不能抗禦熱邪而引起的疾病。可見於五髒六腑或者某一個經絡的局部或全身症狀,可見於裏證,也可見於表證。應用刮痧療法進行刮痧治療時一般運用瀉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