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保持良好的心態(1 / 2)

有個人布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裏麵和外麵撒了玉米。大箱子上有一道門,門上係了一根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旁,等待火雞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

……

一天,有十二隻火雞進入箱子,不巧其中一隻溜了出來,他想等再有十二隻火雞的時候,又有兩隻火雞跑了出來,而他想等箱子裏有了十一隻火雞,再拉繩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時候,又有三隻火雞溜出來了……,一最後,箱子裏一隻火雞也沒有了。

我們總是想等待最好的時機再行動,有十一隻等十二隻,就這麼白白地浪費了許多眼前的機會。在充滿誘惑的世界裏,眼前的機會稍縱即逝,要權衡利弊,及時做出最適當的決策,如果在已經造成損失,而情況還未惡化時,仍然盲目堅守,很可能導致最後無法挽回損失。

曆史上,因為當斷不斷而反受其亂的例子很多。比如,三國時期的袁紹集團,雖然曾經謀士如雲,戰將如雨,但是由於袁紹的“多謀少決”,導致官渡一戰敗於曹操之手。

“多謀少決”,是缺乏主見,缺少判斷能力,不能及時正確地決策的表現,這對一個統帥或決策人物來說,是最致命的弱點。

袁紹手下謀士如雲,這是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但一到決策時,眾謀士各抒己見,他就失去了主心骨,不分良莠,不知取舍,優柔寡斷。

比如在白馬之戰中,袁紹聽說有一位赤臉長須使大刀的勇將斬了他的大將顏良後大怒,謀士沮授乘機建議他及時除去劉備。此時袁紹指著劉備說:“汝弟斬吾大將,汝必通謀,留爾何用!”說著就要推劉備出去斬首。

劉備從容地說:“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麵長須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鑒之?”

袁紹聽後,馬上改變了主意,反而責怪沮授:“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接著,關羽又殺了大將文醜。郭圖、申配人見袁紹說:“今番又是關某殺了文醜,劉備佯推不知。”袁紹聽後大罵:“大耳賊!焉敢如此!”命令將劉備拿下斬首。劉備又辯道:“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

袁紹聽後,反過來責備郭圖、申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

袁紹兩次欲殺劉備,而劉備都化險為夷,從中可看出劉備的機敏和袁紹出爾反爾、多謀少決、謀而不斷。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麵對良機,應該當機立斷,果敢、及時地作出有利於自我的決策。

如何及時地抓住良機呢?這就需要決策者具有果斷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