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這一望無際的荒野之際,竟是寸草不生,那田中的河流也已經幹枯,一陣東風吹來,灰塵四起,無限荒涼。

見此情形,我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不是滋味,又向那老者詢問道:

“你們平時都種植何等作物啊?”

老者指了指這一片荒涼的土地說道:

“回大人的話,平時這裏一麵種植小麥,一麵種植草料,等夏季小麥收割之後又會種植一些絲瓜。”

“那往年一畝良田能產多少斤糧食?”

老者仰頭回想了一陣說道:“良田每畝可產糧13鬥。”

一旁的縣丞見我有所疑惑,便向我解釋了起來:

“我大唐的土地為均田製,每戶約分得良田百畝。除了每年的稅收與邊戊所出,每戶每年約餘糧30斛,再減去每戶每年所食,可餘20斛左右。”

我一邊聽縣丞說著,一邊在心中快速的計算了起來。若按照縣丞所說,這百畝糧田在往常一年每戶淨收不過2兩銀子。

此刻我的心中也是一寒,心想都說古代好,如今我穿越到的可是盛唐,農民生活竟也是如此窮苦。

縣丞又繼續向我解釋道:

“另外,每年每戶家中都要出一人服一個月的徭役,一年也要服三天的邊役。我們這邊離邊境遙遠,一般都是出錢讓人替服邊役。所以雖有百畝良田,一年到頭淨收也不過20斛。若是哪年遭了災荒,就自顧不暇了。”

我聽後也是百感交集,便又對那老者說道:“糧食的事情我會想辦法解決,你且放心回去。”

老者聽後拱手與我告退,我又對縣丞說道:“天色尚早,你引我去那真容寺走一遭。”

一路無書,那縣丞找來一輛車馬,又帶了兩名隨從衙役,路徑一路顛簸,來到了這真容寺處。

我於那寺廟之前駐足而望,這氣勢磅礴之處與那山村疾苦可謂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縣丞已差得一名僧人前去通報,不多時,一位高僧便出門迎接:

“阿彌陀佛,老衲法明見過縣令大人了。快快有請,隨我到殿堂之內歇息。”

我見狀也雙手合十回禮,那老方丈引著眾人,來到了一處佛堂之內。

老方丈與我賜座拜茶後,便詢問起了我此次前來的目的。

我喝了一口清茶,便向那老方丈詢問道:“如今大旱,這廟中可有餘糧度日否?”

老方丈見狀雙手合十向我說道:“我寺中與那英河之水相鄰,因此並無大礙。但寺中存糧也僅夠院內眾僧食用。”

聽聞老方丈所言,我頓時有些反感。這老和尚怕我借糧,竟提前發話打消了我的念想。

也或許是這龍縣令之前人品實在不行,才遭得這老方丈不願出手相幫。

我將手中的清茶放置於桌案之上,對那老方丈講道:

“大師果然是頗有德行,我佛護佑,方才行走於這寺廟之中,見幾處廟宇破敗,現特贈銀100兩用於修建,還望大師笑納。”

說罷,我便讓衙役將銀兩取出,雙手呈於堂內。

那老和尚見狀趕忙站起向我行禮,口中念叨著阿彌陀佛,並讓一旁的僧人接過銀兩。

而此時我心想這老方丈既然收得了銀兩,那接下來的事情可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