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其他關節炎 (2)(1 / 3)

【經驗體會】 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大多屬於中醫學“痹證”的範疇,通常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故一般治療多根據風寒濕之偏勝而施之。但臨床觀察發現如此的治療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其主要原因是風、寒、濕三氣在臨床上極難截然分開。風濕性、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突出症狀是關節疼痛,解除疼痛尤為重要。故方中給予烏梢蛇、穿山甲、蜈蚣、地龍、土鱉蟲等蟲類藥以通絡止痛,祛風勝濕。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因素,故治療上除祛風濕以外,還給予黃芪補足正氣,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故方中伍以紅花、雞血藤。整個方藥組合,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方劑來源】 張兆琨.祛痹止痛散治療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54例.淮海醫藥,2002,20(1):83

6.伸筋湯

【藥物組成】 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秦艽、木瓜、蘇木各30g,羌活、獨活、當歸、白芍、防風、防己各20g,紅花、川烏、草烏各15g,細辛5g。

【治療方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 行氣化瘀,溫經通絡。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142例,顯效21例,好轉10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89.4%。

治驗:李某,男,61歲。因車禍致左髕骨骨折,石膏固定後出現左膝酸痛,僵硬,活動不利4個月。查體:左膝腫脹,壓痛明顯,膝關節活動範圍:20°(伸),110°(屈),下蹲後需雙手支撐膝部方可站立。攝片顯示:骨折已愈合,膝關節退行性改變。用上述方法治療,1周後症狀改善,2個療程後疼痛緩解,關節活動恢複正常。

【經驗體會】 創傷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及功能活動受限,過度運動後疼痛加劇,嚴重者關節腫大或伴有關節積液。本病為創傷所致,筋骨損傷,局部氣血凝滯,寒濕之邪乘虛而入,日久而現陽虛寒凝、經脈痹阻之象。治宜行氣化瘀,溫經通絡為法。伸筋湯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功,熬成湯劑外用,有利於藥物的有效吸收。本法還體現了簡單方便、價廉的特點,患者樂於接受。但治療時也應注意局部溫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造成新的損傷。

【方劑來源】 張譯文.伸筋湯治療創傷性關節炎142例.四川中醫,2002,20(3):66

7.烏頭活血酒

【藥物組成】 川烏10g,草烏10g,當歸25g,川芎10g,白芍15g,紅花6g,白酒500ml,白糖180g。

【治療方法】 將上述諸藥用瓷瓶貯存封口,埋地下20天後取出,每日溫服15ml,連服半月為1個療程,觀察療效。

【功效主治】 溫經活血,散寒止痛,通絡除痹。

【臨床運用】 臨床治療18例,其中風濕性關節炎13例,類風濕關節炎4例,其他不明原因關節痛1例。治愈10例,顯效5例,好轉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8.88%。

治驗:患者韓某,男,28歲。四肢關節腫痛2年。因上班時騎摩托車,久之關節疼痛,活動不利,每遇天冷疼痛加劇,甚則如浸冰水中,刺骨疼痛難忍,以掌指關節及右膝關節尤劇,膝關節活動不利,天暖遇溫則稍有緩解。手食、中、無名指1、2關節粗大,腕及膝關節畸形,屈伸不利,苔薄白,舌質淡暗,脈弦緊。診斷為風寒痹症。即投以烏頭活血酒,每次15ml,每日1次。並囑其服藥期間忌生冷、避風寒。服藥4天,疼痛減輕,稍惡風寒,精神愉快。服藥6天,諸症若失,狀如常人,下肢活動自如。服藥15天後,化驗檢查均正常。因還剩有藥酒,自行間斷服完。隨訪1年無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