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1 / 2)

風險偏好就是人對風險的態度,一般分為風險喜好者、風險厭惡者、風險中性者。

·風險厭惡—即不喜歡風險,在A和B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A。

·風險喜好—即偏好於風險,在A和B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對上述問題會選B。

·風險中性—即不偏好也不規避風險,反映在上述問題中,在A和B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表現出無所謂選A還是選B。

但是麵對得失概率等同的兩種方式,工人多半會選擇A。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是經濟學所說的風險厭惡者,而不是風險喜好者。老板則不然,因為他們賭得起,往往是風險喜好者。

一次電視測驗中,一個參賽者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然後,主持人要求他在兩種得獎方式之中作出選擇。

A.擲一枚硬幣,若出現正麵,獎金1000元;若出現反麵,無獎。

B.在三個信封中選一個,三個信封分別裝有獎金900元、300元、150元。

這兩個方案的期望值不難計算,所涉及的概率也很簡單。擲硬幣出現正麵的概率為1/2;三個信封中抽一個,抽到900元、300元、150元的概率分別是1/3。

因此A的期望值是:

(1/2)(1000)+(1/2)(0)=500

B的期望值是:

(1/3)(900)+(1/3)(300)+(1/3)(150)=450

從期望值大小來看,參賽者應選擇A,而不是B,但是對於風險偏好的不同,人們的選擇將大不相同。

期望效用理論

貝努利為了解釋人們決策的這一現象,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期望效用理論與期望值理論最大的不同在於,期望效用理論認為,人們應該選擇的是期望效用最大的那個選項,而不是期望值最大的那個。

期望效用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EU=U(K1)×P1+ U(K2)×P2 + U(K3)×P3……

其中EU代表期望效用,U(K)是選項K的效用函數,U(Kn)表示選項K的第n種情況的效用值,Pn表第n種情況發生的概率。

有了期望效用理論,再回過頭來解決前麵那個“老板和員工打賭”的問題就清楚了。

由於效用函數邊際效用遞減的特性,我們隻要選擇一個遞減的函數作為效用函數,通過數學計算就不難證明,A方案對工人的期望效用更大。

所以,在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寧願選擇A。

期望效用理論的不足

期望效用理論提出了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則,它告訴我們一個理性決策者應該怎麼做。這在經濟學上是一大進展。但是,人們逐漸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期望效用理論也像期望值理論一樣,並不能很好地解釋人們所有的風險決策行為。

假設你已經擁有10000元資產,某天,你中獎了,可以在下麵兩項中作出一個選擇:

A.確定性地獲得5000元。

B.請你拋一次硬幣,如果正麵朝上,你能獲得10000元;如果背麵朝上,你將一無所得。

假設你已經擁有20000元資產,某天,你受罰了,必須在下麵兩項中作出一個選擇:

A.確定損失5000元。

B.拋出一枚硬幣,如果正麵朝上,你將沒有任何損失;如果背麵朝上,你將損失10000元。

在第一種情形下,大部分被試者選擇了A。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期望效用理論認為大部分人是風險厭惡者,選擇A合乎常理,也符合期望效用理論。

在第二種情形下,絕大部分被試者選擇了B,即選擇搏一搏。為什麼在第二種情況下人們變成了風險喜好者了呢?

實際上,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是等價的。

第一種情況:

EU(A)=5000×100%=5000

EU(B)=10000×50%+0×50%=5000

A和B選項的期望收益都是5000元,最終資產是15000元。

第二種情況:

EU(A)=(-5000)×100%=-5000

EU(B)=(-5000)×100%+0×5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