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可不管下麵的眾生百態,許西的聲音繼續響起。

【春節曆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也是全年裏最重要的日子。在曆史的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

【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天幕下有許多人都若有所感:

一個年邁的大儒感歎:“歲月易逝啊!也唯有經曆時間的洗刷才能展現出屬於華夏的風俗啊!”

恍然間他似乎看見了自己少年的意氣風發,還有同窗間的情誼。

一個經曆過戰亂的阿婆捂著眼淚嚎啕大哭:“時間磨人啊!還有誰會知道我父兄是十裏八鄉有名的將士?”

可惜父兄戰死沙場,連一座墳都沒有。自己與母親大字不識幾個,連他們的名字都留不下來。

隻有自己在這徘徊人間的最後這幾年裏時不時夢回童年,依稀間還記得他們的眉眼。

唉!悠悠歲月難消遣,寂靜園林沒變遷!

不少帝王都感慨時間的消磨,表示要珍惜當下。

也有皇帝對於長生更加執著,他們不想淪為過去的一堆土。

【春節期間貼對聯、守歲、吃團圓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始皇帝雙眼一眯,暗自思索。

在這所謂的節日裏,他看見了大一統。

民俗的融合不就是在思想的統一嗎?

看來大一統確實是華夏的必須選擇,所有阻撓華夏大一統的人都罪不可饒。

劉徹目光閃過一絲殺意,這些腐儒不能留了!

與此同時的劉徹也看到了其中的深意,不過他對獨尊儒術有所顧慮。

畢竟他能保證自己隻是把百家之術當成自己的工具,可不能保證未來的皇帝也能這樣。

劉徹雖然不知道宋朝之後的儒家完全“自成一派”,扭曲得古板迂腐,但此時他也是有所察覺的。

畢竟一百年前,那些為了所謂的“周禮”來脅迫始皇帝重啟分封的儒生自己也是有所耳聞。

當時百家俱在,偏偏隻有這儒家去阻撓始皇帝泰山封禪。

原因居然是因為他們覺得,始皇帝不效仿孔子推崇的周禮就不配泰山封禪。

劉徹冷笑,難不成上古堯舜也要屈居於孔子之下乎?

隨後劉徹似笑非笑的看著諸位大臣,當年始皇帝焚書坑儒。

逃跑的方士為何與儒生突然有接觸,又為何那些罵始皇帝的話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始皇帝氣怒的時候傳到他耳裏的?

這其中種種,諸子百家在背後順水推舟的又出了多少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