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唐政府對突厥軍應對軟弱,阿史那矣利弗有了南下奪取中原的野心,他收容了隋朝宗室楊政道,準備打著隋楊的旗號吞並並州,進取關中。
為此,他命令自己的老弟阿史那咄苾攻擊原州,將軍阿史那泥步會合梁師都,攻擊延州,自己則率領主力從馬邑南下,奪取並州,河東,進入關中,在他看來,唐軍正在東都忙著和夏軍交手,他完全有機會建立當初北魏帝國的功勳。
就在突厥人蓄勢待發之際,中原的戰事也在五鳳三年年底有了分曉。
李世民率領大軍猛攻河陽,河陽守軍由尉持恭率領,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唐軍無力攻下河陽。
最初,尉持恭和劉雅等人率軍從河陽渡河,進攻東都時,他們的糧草轉運都要通過河陽,河陽成為了重中之重,然而,當高暢解決了王世充,包圍洛陽之後,有了洛口倉,黎陽倉糧食的支持,又加上黃河以南都成為了夏國的版圖,河陽也不再是孤城一座,士卒源源不斷地通過黃河浮橋進入河陽換防,李世民縱然英勇,也無法在短時期內攻克河陽。
就在李世民在河陽城下難以前進之時,李元吉和屈突通率領另一部大軍來到了東都,他們在城外紮下了大營,與東都呈犄角之勢。
也是在這個時候,王世充的死訊傳到了洛陽。
大臣們希望王玄應打開城門,放唐軍入城,王玄應雖然不是什麼天縱奇才,卻也不是蠢貨一個,自然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他知道,唐軍一旦入城,主客易勢,當初,鄭國和唐朝多次交戰,他姓王的一家人和唐王朝的那些大臣們有著許多說不清楚的恩怨,唐軍進城之後,那些大臣到還沒有什麼,仍然可以當他們的官,而自己和王氏一族,恐怕就隻能被囚禁度日了。
就在王玄應覺得王家已經毫無前途之時,王玄應和一個人暗中會麵了,那個人就是魏王王弘烈。
徐世績率領的夏軍還沒有到達襄陽城下,王弘烈就已經派人向徐世績請降了。
襄陽落入夏國版圖之後,王弘烈自告奮勇,說是要進入東都勸說太子王玄應投降,高暢應許了他。
王弘烈向王玄應細說了一番利害關係,既然王家已經沒有翻身的餘地,要不投降唐王朝,要不投降高暢,要不就身死族滅,在這三條路中,走哪一條最好呢?
身死族滅也就算了,要想保住王家,投降唐,還是夏呢?
王家在唐王朝有著許多仇人,當初,有許多叛逃的大將和大臣,王世充都下令將他們留在東都的親族殺了,若是投唐,那些仇人難道會放過我們嗎?
若是投降夏?
的確,在夏國和鄭國交鋒時,也有許多鄭國大將投降夏國,他們的親族也在東都,可是,這個時候高暢已經率軍包圍了東都,大家害怕城破後被夏軍清算,也隻是將那些叛將的親屬軟禁了起來,並沒有大開殺戒,因此,雙方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
再加上,蘇威現在也在東都,他是高暢的王妃的爺爺,又從小將高暢撫養大,就算如此,王世充對蘇威也是尊敬有加,有蘇威出麵,就算投降夏國,王氏一族丟掉了富貴,命總是能保住的吧?
至於手下的那些大臣,那些洛陽豪族,他們和李唐的關係,大家心知肚明,怎麼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呢?
聽了王弘烈的一番話,王玄應深以為然。
正好,他控製的軍隊仍然掌握著城防,這也是唐軍無法進城的原因,要想打開城門放夏軍入城,對他來說還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時間一久,就有些難說了,畢竟,夜長夢多啊!
八月下,王玄應打開洛陽東城,夏軍進入了洛陽。
洛陽失守,唐軍隻好西返,隻不過,高暢是斷不會容許唐軍從容後退的。
當初,他之所以將洛陽圍而不攻,就是想引李唐的大軍東進,一開始,他就沒有放這數萬唐軍西返關中的打算。
正因為如此,他才命令尉持恭不惜一切代價在河陽阻擊李世民,務必使南北兩路唐軍無法合攏,然後,分而擊之。
最初,他想先擊破李元吉率領的唐軍,然後再傾全力攻打東都,然而,他沒有想到洛陽居然不戰而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九月初,夏軍通過洛陽,從洛陽西門出,襲擊唐軍大營,李元吉和屈突通沒有想到夏軍會突然從洛陽衝出,措手不及之下,臨近洛陽的幾處營寨皆被夏軍攻破。
屈突通率領精銳部隊阻擊夏軍,讓齊王李元吉率領主力向西撤退。
夏軍一路緊追不舍,咬住不放,屈突通戰死在了陣中,後軍崩潰,高暢親率主力向李元吉率領的唐軍大部發起了攻擊。
史萬寶率領本部人馬留下來斷後阻擊,在他的拚死阻擊下,高暢的行軍步伐慢了下來,李元吉率殘部退入弘農郡。
到達弘農郡之後,李元吉見後麵沒有夏軍追擊,鬆了一口氣,準備重振兵鋒,收攏潰兵,徐徐退回關中。
他沒有想到的是原本南下攻擊襄陽的徐世績部在襄陽不戰而降之後,就已經北上,進入了弘農,在唐軍鬆懈下來之後,徐世績部向唐軍左翼發起了攻擊,唐軍戰陣再次崩潰,一潰千裏,再也無法阻止起來。
這個時候,高暢率領主力部隊已經擊潰了史萬寶部進入了弘農,史萬寶被雄闊海在亂軍中斬首。
最後,李元吉隻率領少量精騎逃回了河東,十萬唐軍死傷狼藉,大部被俘,黃君漢被殺,王君廓被夏軍生擒,李唐的關東戰事糜爛如斯,再無挽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