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李世民率領大軍穿越太行山,進駐河內,與濟源的李道宗會合,集結大軍,攻擊河陽,想奪取夏軍在河內的這個橋頭堡,隨後從盟津過河,增援東都,南北合擊東都城下的夏軍大部。
就在唐軍大舉東進之時,在群雄並起的南方,戰事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領在彭城休整好幾個月的夏軍突然南下,攻擊鍾離郡,李靖的夏軍共有兩萬餘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東的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對著南方的水土,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為了將這些江淮子弟訓練成軍,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許久。
也是因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時間很長,麻痹了坐鎮江都的吳帝李子通,那家夥奪取江都之後,自覺自己有了問鼎天下的本錢,一舉一動,甚是狂妄。
進入五鳳三年以來,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針對的對手並非強悍的江淮軍,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興。
在這一年,李子通率領大軍南下,占領了京口,擊敗了梁軍大將蔣元超,將其擊殺,丹陽以及相連的幾個郡縣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見李子通氣勢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淵封為吳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讓他攻擊李子通。
丹陽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終江淮軍被叫做丹陽軍,因此,杜伏威是絕不容許李子通占據丹陽的,新仇舊恨,一起算,於是,他讓副手輔公佑率領精兵一萬進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戰之際,李靖率領夏軍南下了。
這個時候,鎮守鍾離郡的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將左孝友,由於李靖進軍速度奇快,水路兩進,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師還在渡口上就被夏軍派精銳部隊奇襲燒毀了,當夏軍進逼鍾離時,他已經無法組織部隊抵抗。
左孝友雖然是李子通的大將,不過是後來在途中率領本部人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沒有為吳帝拚死作戰的意思,見戰局無法挽回之後,左孝友命令部隊放棄了抵抗,投降了夏軍。
北麵戰敗,南麵的戰局也對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軍的交鋒中,雙方互有勝負,然後,戰爭的主動性一直掌握在江淮軍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的交鋒中,輔公佑挑選了精兵一千人,讓他們為前鋒,然後命令數千人隨後出發,自己則率領主力尾隨在後,在那幾千人的背後,他安排有督戰隊,下令,後退一步,立即斬首。
李子通用方陣和輔公佑對抗,輔公佑的前鋒一千人拚死作戰,輔公佑再率軍從左右兩翼包抄,李子通失利,於是後撤,當輔公佑追擊時,李子通乘江淮軍陣型散亂,突然發動反擊,擊敗了輔公佑。
當晚,江淮軍大將王雄誕率領精銳死士數百人夜襲李子通的大營,在上風處放火,李子通大敗,數千人被俘。
這個時候,李靖率領夏軍從鍾離南下,進逼江都。
李子通放棄了江都,不戰而退,將江都拱手讓給了李靖,與此同時,麵對江淮軍的緊逼,他放棄了京口,集結兩萬人,南下攻擊吳郡的梁王沈法興。
吳郡一戰,沈法興大敗,率領左右親信數百人倉皇逃離吳郡,吳郡另一變民軍首領聞人遂安派部將葉孝辯前去迎接沈法興,走到中途,沈法興突然後悔,想要誅殺葉孝辯,吞並其眾,事情敗落,葉孝辯率軍攻擊沈法興,走投無路之下,沈法興投江而死。
李靖占據江都之後,直接麵對投降李唐的江淮軍,故而,沒有再繼續南下追擊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擊敗沈法興後,吞並了沈法興的疆土,全部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北到太湖,南到嶺南,表麵上,又重振了聲威。
八月,李靖率領夏軍和江淮軍對峙。
對於降唐,輔公佑一直有著不同的意見,他並不讚同杜伏威降唐的決定,隻是一直隱忍不發,在和夏軍的交鋒中,江淮軍屢次被夏軍擊敗,京口,丹陽落入了夏軍的手中,再加上,江淮軍一向以劫掠為主,對地方建設並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軍這邊,因此,輔公佑向杜伏威進言,希望和李靖談判,轉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許,輔公佑又沒有多說什麼,退帳而出。
九月,江淮軍在曆陽郡再次被李靖擊敗,輔公佑率領本部數千人馬脫離了戰場,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卻無法可施,唯有率軍西進,前去攻打江陵的蕭銑,希望能將功贖罪,協助巴蜀方向的李孝恭共同覆滅蕭銑。
十月過後,夏國已經在江南占據了大量版圖,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權,鞏固夏國的統治,維護夏國的法令,李靖停止了進軍,開始了休整,畢竟,真正能決定天下誰有的戰場還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決定將並州納入自家的版圖,隻是,由於東麵的阿史那缽畢仍然不聽從他的號令,他決定還是采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淵和劉武周那樣在並州扶持一股勢力,他選定的這個目標正是唐真鄉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領大軍南下之後,李仲文在和徐勝治的交鋒中,屢處下風,不但無法攻克壽州,榆次最終也沒有能保住,隻是憑借晉陽高大的城牆以及當地豪族的支持,這才沒有讓夏軍進入晉陽。
當突厥軍為其助戰之後,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幫助下,宋金剛和張達部吃了一些小虧,不敢過於靠近晉陽,然而,這個時候,李仲文已經無法節製突厥人了,突厥人在並州的所作所為,造成的破壞完全超過了被他們稱為流賊的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