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沐風連夜去了齊王府,朱榑側妃孫氏,也就是孫羽西的姑母,見林沐風帶著錦衣衛氣勢洶洶而來,又見自己女兒一臉羞憤絕望的神色,就知道朱允秀的“行動”失敗了。無奈何之下,隻能讓孫羽西與林沐風相見。其實,孫羽西一切都蒙在鼓裏,朱允秀以孫氏急病為由將孫羽西騙進了京裏來,這兩****一直居住在孫氏的獨院裏。有心想要去林家給林沐風報個信,說自己來到了京師,但孫氏都以種種借口阻攔著。
見到林沐風,孫羽西自然是歡喜的緊,兩人一番相聚甜蜜之極自不待言。林沐風雖然有心將孫羽西直接接到自己家裏,他相信,如果他這麼做了,柳若梅絕不會有一絲怨言。但考慮到孫羽西的名節,他最終還是決定讓孫羽西暫時先留在齊王府,等過一段時日,平息了燕王的事情,再將孫羽西風風光光地娶回家去。再者說了,孫羽西的兩年守孝期還未滿。
孫羽西知道林沐風這是尊重和憐惜自己,當然心裏欣慰。她本來要返回徐州,但在林沐風的勸說下,也就不再堅持。其實,她又何嚐不想留在京師呢,雖然不能與心愛的人朝夕相處,但畢竟多了很多見麵的機會。
折騰了大半夜,天都快亮了。林沐風不好再繼續停留在齊王府裏,便要離開。孫羽西猶豫半天,還是忍不住低低道,“沐風,如果有可能的話,齊王殿下的事情你還是幫幫忙吧……在這世間,我就隻有姑母這一個親人了,她再三懇求我……”
林沐風嗬嗬一笑,抓起孫羽西潔白如玉的小手,柔聲道,“羽西,你告訴你姑母,齊王殿下的事情急不得——明日我讓若梅來找你,你們姐妹也好久沒有相見了。”
……
第二天的早朝,林沐風又去晚了。對於他這個經常遲到的常客,滿朝文武大臣幾乎都已經習以為常了。林沐風趕去的時候,朝會上正爭論不休。
軍報傳來,燕王突然率軍急匆匆回返北平,沒有知道是為什麼。但林沐風卻清楚的很,燕王雖然有奪皇位的心,但卻不會單方麵公開造反,他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公然殺進京城來的機會。他此番舉大軍逼近京師,大概就是試探和刺激一下朱允炆。如果朱允炆強硬相對,他就會趁勢而起一不做二不休集燕王軍全部之力,一鼓作氣殺進南京城,將朱允炆趕下台來;既然朱允炆沒有“以硬碰硬”,他當然就見好就收,畢竟朱元璋的突然駕崩,讓他有些措手不及,一切還沒有準備妥當。
此時匆匆舉兵對燕王來說,並不是最合適的時機。而這,正是林沐風再三勸朱允炆對燕王挑釁不要“針鋒相對”的緣故。作為一個熟知這段曆史的現代穿越者,他太了解朱棣此時的心態了。既想謀權篡位,又不想被世人和後人罵為亂臣賊子——所謂的既想當****又想立牌坊。
朱棣的撤軍,讓很多朝臣鬆了一口氣。以戶部尚書卓敬和兵部侍郎齊泰為首的那般鷹派大臣又開始蠢蠢欲動,今日一上朝便開始齊呼啦地苦勸朱允炆以朱棣不遵先皇遺詔的罪名,懲治朱棣,並以此趁機在天下推行削藩之策。而這一建議得到了以方孝孺為首的另一群穩健派大臣的強烈反對,方孝孺與林沐風觀點一樣,要徐徐圖之,不宜過於急躁,以免引起諸藩王的群起反對,導致天下大亂。
朱允炆本來是在黃子澄和齊泰的“耳濡目染”下,主張強硬削藩的——利用強硬手段,一次到位推行削藩,瓦解藩王的割據勢力,解除對中央政權的極大威脅。但自從林沐風出現之後,朱允炆受林沐風的影響太大,此刻他也慢慢覺得,一下子太過激進會弄巧成拙。
“諸王有洶洶護兵,不但能自守,還能進攻,倘若有變,諸藩王不遵朝廷,群起而亂之,誰能抵擋?皇上,臣以為,削藩已經迫在眉睫,否則長此以往,藩王更加坐大,更加無視皇上和朝廷,此次燕王舉兵進京之事就是明證。”卓敬出班再次勸道,這番話,其實他已經說了無數次了,在不同的場合,無論是朝會還是私下拜見朱允炆的時候。
他的主張,跟已經因為誣告林沐風被朱允炆罷官為民的黃子澄如出一轍。
一個麵目清朗的中年文官大步出列,躬身道,“皇上,臣不這麼看。削藩之策太過冒進,極不穩妥。臣以為,朝廷應借鑒漢武帝推恩召之舉,‘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高巍,是吏部侍郎高巍!高巍以布衣入仕,是明初一位有膽有識、有氣節的官員。他自幼勤奮好學,學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學。在洪武十五年入太學,因“旌孝行”由太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在這個時期,他曾建議墾荒田、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等諸事,受到朱元璋的嘉納。
林沐風讚賞地望著這個曆史上記載的頗有見識的曆史名人,從他今天這番話來看,此人眼光深遠,名不虛傳,看問題的確非常全麵和透徹,見識比黃子澄之流強上何止一籌——他所言的推恩令,也正是林沐風這兩天正在考慮的事情。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立即為武帝所采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幹侯國。按照漢製,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
漢武帝的推恩令用在建文帝剛剛登基的現在,應該說是最合適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