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以進為退(3 / 3)

在旁邊看著哥哥寫信的韓絳不時對韓維寫給王安石的信中內容提出意見,因為韓絳雖然沒有見過王靜輝,但他是皇太子潁王趙頊的老師之一,自然知道趙頊對王靜輝的推崇,已經遠遠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他也曾看到過一些王靜輝的策論,雖然重要的策論沒有見過,但僅僅就是他見過的那部分,其中字裏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才幹,也足以讓韓絳動容。

尤其是韓絳在就任三司使的時候向朝廷上當今役法之害的奏章後,他沒有想到英宗趙曙居然直接把他的奏章抄錄了一份寄往楚州,而王靜輝的回複便是正在試行的免役法了。經過這番事件後,韓絳越發的重視這位原先隻是以詩詞聞名的駙馬爺了。平素裏韓絳和哥哥韓維說起當今天下有誰能夠力挽狂瀾來拯救日益衰落的大宋的時候,韓絳甚至提出:“當今天下唯有介普與改之能夠勝任,惜改之年少身為駙馬,否則二十年後就又是一個王介普,大宋幸甚!”

本來韓維聽到弟弟韓絳這樣誇獎王靜輝,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但他身為龍圖閣直學士,平時也接觸到許多關於楚州的消息,在他眼中,當今聖上和宰輔韓琦、樞密使富弼、幾個參知政事等高層人物似乎對楚州的消息格外敏感,時不時的就在福寧殿開小規模的會議。這樣的會議內容有的無關大局的話,其會議內容會很快被泄露出來,其中對王靜輝在楚州所作所為的討論格外的多。並且駙馬王靜輝在楚州隻是剛剛上任半年多,其治下的政績早就傳出來了,尤其是王靜輝在楚州大肆修繕各種學堂,賑濟貧寒士子,更是贏得了滿朝官員的好感。所以漸漸地,韓維也對王靜輝關注起來。

隨著韓維知道關於王靜輝的事情越多,他對當今的這個聖眷尤隆的駙馬爺也就越有興趣。尤其是韓維發現:自從王靜輝開始不聲不響的出現在眾人視線範圍後,大宋的財政狀況似乎正在朝好的方向轉變。在從身為“計相”的弟弟韓絳那裏得知王靜輝給英宗趙曙出了幾個主意,便可以使大宋的財政收入每個月憑空上漲近百萬貫,這也讓他還在奇怪王靜輝身為駙馬還能聖眷尤隆的疑心釋然了。

金陵的初夏是十分宜人的,在王安石的丁憂之地,此時已經四十六歲的王安石依然平靜的在這裏邊丁憂,邊教授學生。看似平靜原理朝廷中樞的王安石卻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北方大宋心髒汴都朝堂上的變化,通過與呂家和韓家的密切交往,朝堂上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他都了如指掌,當然這中間也包括了王靜輝的崛起,並且令王安石更為關注的便是王靜輝在楚州上任這半年來所取得的政績。

對於這個剛剛二十出頭和自己得意兒子王雱年齡相仿的駙馬爺,王安石心中可是佩服的緊,尤其是王靜輝在楚州任上所推出的免役法,雖然這免役法的某些章程在仁宗時代就有兩浙路轉運使李複圭和越州通判張詵等都曾在局部地區試行過,但毫無疑問王靜輝的免役法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後才向朝廷推出的,其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遠遠要超過李複圭等人的方法。

王靜輝剛剛在汴都開封以詩詞揚名的時候,兒子王雱便在給他的來信中提及此人,不過可能是出於“文人相輕”的毛病,王雱對王靜輝的感覺並不是很好,所以在信中對王靜輝的評價並不是很高。不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卻是對王靜輝評價甚高,因為王靜輝在剛剛開始出名的時候,曾經用自己的財力來支撐《梅雪》的發行,而王安國正是《梅雪》的評委會中的一員,並且還在王靜輝開辦的華英書院做任教。

像王靜輝這樣積極的從事文化事業的人,本身又有詩詞名聲,在當時的宋朝注重文治的背景下,很是得天下士子的好感,盡管他也有商人的背景。對於王安石來說,這些都是善舉,還不足以打動他,能夠讓王安石真正記住王靜輝名字的時候便是在王靜輝被他的老丈人外放到楚州的時候了,他的政績即使是遠在金陵的王安石也有所耳聞。

韓家兄弟給王安石的來信當中,每次都附有王靜輝寫的策論和奏章的副本,王安石也對此十分注重,每次都仔細推敲,為此也是收獲良多。再加上韓絳、韓維兄弟二人對王靜輝的高度評價,使得王安石心中很想見見這麼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駙馬了,想看看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