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13 通往各自的路(3 / 3)

而且仔細想想,先前蕭朵魯不說了一句話,其實已經隱晦地提到了什麼。他說“西邊也有一些事情需要處理”,所以遼軍暫時不能東征了。這是什麼意思?難道說,蕭太後讓他們撤兵或者分兵麼?這不無可能,大石雖然打下了很大的一片疆土,但西域想想也知道人口肯定不如中土多,這次遼軍東進,征發了十一萬騎,這可能是遼國傾舉國之兵。

現在大石去世,新帝登基,太後攝政,極有可能調軍隊回去。畢竟,跟東征比起來,穩固現在的地盤更為重要。

而且,照這種情況看起來,想讓契丹人派出使臣到金國去要人,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比國喪來得緊急。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契丹人已經取得了河西四州,興慶府城市群,以及蕭合達所據諸州的廣大土地,他們不可能放棄。在宋人眼裏,西夏已經算是不毛之地了,相信西域也好不到哪裏去。芝麻再多,總是芝麻,它沒法和西瓜相比。

退一萬步說,就算契丹人抽身走了,以他現在的實力,在確保川陝無恙之外,假以時日,仍有力量入河東,向北推進。荊湖韓世忠嶽飛,都非池中之物,氣候漸成;江西折家本來就是一大軍閥,實力強勁;淮西有劉光國劉光遠兄弟,還有李顯忠這員勇將;中央又是趙鼎和徐良這樣的主戰派執政,北伐那是早晚的事。

就算西軍不動,光杵在這裏,對金軍就已經是一個極大的牽製。女真人必須把防禦重心放在西部,這就給了折彥質、韓世忠、嶽飛、劉家兄弟、李顯忠等人以機會,或許將來幾年,就是他們大展身手的良機。對於未來,徐衛持樂觀態度。

宋興熙元年,一代梟雄耶律大石去世,其子耶律夷列以衝齡踐柞,根據大石的遺詔,其妻蕭塔不煙“權國”,稱製,改元“鹹清”,號“感天皇太後”,掌控遼國大權。

蕭太後一上台,馬上就下詔,召帶兵在外的南院大王,都元帥蕭斡裏剌,以及副帥,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兩人引軍回國,留下的河西遼軍,由都部署耶律燕山和都監耶律鐵哥統率,繼續處理西夏後續事宜。

蕭斡裏剌和蕭查剌阿不兩人,帶走了五萬人馬,這一點徐衛很快就知道了。遼軍東進時,有十一萬騎,打河西,討女真,伐西夏,都有損失,就算就地補充,這二蕭回國,至少也帶走了大部分。留下來的耶律燕山和耶律鐵哥兩人,絕對無力再發動對金國的戰事,至多也就是穩定既得地盤而已,而且這還得在蕭合達的協助之下才行,甚至於,必要的時候,還需要西軍的幫忙。這一點,徐衛也非常清楚。

宋遼後頭怎麼走,就得看那位蕭太後怎麼想,這應該不是近期能夠得到答案的。也正巧,他剛好打算給川陝以休養恢複之機,所以他有的是時間來等蕭太後的意見。同時,徐衛也深明一點,那就是寶不能押在別人身上,就算沒有契丹人,該作的事情還是要作。

正是基於這種想法,徐衛在召開一連串的重要會議以後,就踏上了視察陝西的征程。當官,尤其是作地方官,隻在辦公堂裏坐著批閱公文肯定不行,必須得要深入民間,訪察民生才行。又尤其是陝西正處於重建之中,問題很多。官員是不是負責,有沒有瀆職?農業生產恢複得怎樣,有哪些成績,哪些不足?戶口恢複到什麼程度?

這種種,不是光聽下麵的官員報告就能夠知道實情的,你必須親眼去看。既然決定與民休養,那就得拿出個搞內政的樣子來。

不過,徐衛暫時不知道的是,當他決定暫時休兵,恢複經濟的時候,南方卻在為北伐之事吵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