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下午起,金軍開始了前期攻城作業。搜集炮石,夯平通道,將兵力分散城池周邊,形成合圍之勢。並統計長安城牆上各敵台箭樓的數量,大致偵察守軍兵力布置。而後,將所有消息彙總到粘罕處,後者再召集諸將,研討可行之戰術。
馬五之前引用孫子的戰略思想,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並不是特指攻城。而是講敵我雙方,在兵力懸殊極大的情況下,則包圍他,不戰而屈人之兵。用在攻城上,那就是長期圍困,待其糧盡氣衰,自然就開城投降了;如果兵力懸殊較大,那就猛攻,打擊潰戰。就攻城而言,那就是狂衝猛打,看誰硬;如果兵力懸殊並不大,那就隻能打接觸戰,試探對方,找出弱點,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則退。
眼下宋金兩軍的態勢,粘罕帶甲近二十萬,甭管軍隊的成分優劣,反正人頭是這麼多。既然數倍於守軍,而女真又非要奪取長安不可,那就隻能猛攻。既然要攻,就必須迅猛,不說一擊必中,至少開戰之初你就要讓將士們知道,這仗是有希望的,城是可以破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粘罕決定,讓擅長攻城的漢軍萬夫長韓常指揮部隊。
金軍緊鑼密鼓的準備,而城裏的徐衛也在作著最後的檢查。戰前,在相當緊迫的時間裏,他會合文武官員,對長安的城防作了全麵的考察,任何一處有可能成為金軍突破口的地方他都要求務必改善。
可有一處地方,他始終覺得不太放心,初一傍晚時分,在巡視完各部隊的防務之後,引王稟等將領再到那處勘察。
這裏,是長安城東麵的一處城門。徐衛、王稟、吳玠、杜飛虎,以及轉運司相關官員就立在城門旁,正看著不遠處那條渠道出神。這裏與其他城門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水門,這道引水渠喚作“龍首渠”,是隋唐時代為了解決城裏的生活用水,而組織民夫開掘渠道,引洛水入長安的水利工程。
自唐以後,長安城屢遭兵禍,幾條引水渠都被棄用。到了本朝大中祥符七年,為了解決用水問題,官府組織人力,修複了“龍首渠”的西渠,使洛河之水經此處再度流入長安。城裏官員軍民的用水問題是解決了,可對於城防來說,這可謂是一個大破綻。水門,它不能象一般城門那樣設甕城,置厚門,隻能用水柵,容易被攻破。
盡管已經在這裏布置了重兵,設置了各種器械,可徐衛仍舊放心不下。據說,曆史上東京陷落,就是因為金軍攻破了東京城的西水門,也就是徐府所在的那裏。
“徐經略多慮了,此處已經布置了相當的暗樁、水刺、索鏈,金軍的船隻縱使能夠撞破水柵,也絕不可能駛進城來。再說,這裏布置的後力足夠,弓箭強勁,萬無一失。”轉運司的張彬說道。
徐衛搖了搖頭,盯著那水柵道:“還是小心為上,此地可以說是長安城防的薄弱之處。金軍這些年攻城拔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肯定能發現此處易攻。”語至此處,轉向了守城行家王稟,問道“以正臣兄之見,這水門防守需要再加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