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出氣筒(1 / 3)

要想改變一個時代,那麼,改變人們的觀念將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的清廷統治下,中國人注重的是傳統且保守的道德倫理,這種觀念在人們的心目之中十分的頑固,想要使其有所改變,就必須有計劃,有步驟的來。可是,這個步子該怎麼邁?怎麼樣才能不讓人對於這種改變產生反感乃至抵觸的情緒呢?在這個時代,連皇帝也不敢觸犯那些傳統的道德倫理,馬德不過是區區一個總督,一個把握不好,那就將是身敗名裂,慘到不能再慘的結局。所以,馬德這些年來一直是任其自然,隻是在推行自己的政策的同時,讓人們自己去覺悟,而不是主動去推行他們的價值觀。

不過,機會終於還是有的。在接手李毓昌的案子之前,羅欣就曾經對馬德說過想要組建一個律師行,為她自己掌握的那些集體企業,那些比較弱勢的百姓服務。雖然當時馬德出於對羅欣身體的關心,不許她馬上把這些事情付諸實施,可是,也正是因為羅欣的這個提議,讓馬德想到了一個突破點。

現階段的律師,也就是訟師,俗稱刀筆吏,因為其顛倒黑白,幫著罪犯與官府勾結等等的行徑,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十分受人蔑視的。但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並不僅僅是因為訟師們本身的原因,還因為其他幾個方麵:一是因為許多老百姓在一般情況下都請不起訟師,所以,訟師們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隻能為有錢人服務,而出於某種仇富心理,為富人服務的訟師自然就成了罪惡的幫凶;二,則是因為在幾乎無論任何的時候,法律所遵循的倫理和大眾所祟尚的倫理都是有所區別的,兩種倫理發生衝突時,老百姓們出於自身經常以之為準則的道德觀念,總是指責法律不知變通、教條、冷漠,並且希望官員能夠“舍法取義”,這種情況下,依靠法律吃飯的訟師們自然也就成了老百姓們不待見的人物。

但是,這種歧視的觀念在馬德來說,並不是正確的。現階段訟師們的所作所為,固然有許多是不遵循正常的法律渠道,而是通過許多歪門斜道來解決案件的,可是,為自己的雇主進行服務,在公堂之上出庭進行辯護或者控告的行為卻是符合他們本應具有的職業道德的。要知道,哪怕是在一個刑事案件之中,律師替一個他明知有罪的人辯護也是完全妥當的。非但如此,律師還不必為此而感到良心上的譴責。因為,假如被告所請的每一位律師都因為他看上去有罪而拒絕接受辦理該案件,那麼被告就猶如在法庭之外被判有罪,因而得不到法律所賦給他的受到正式審判的權利。……假如一個律師因為認為一個訴訟委托人有罪而拒絕替他辯護,那麼,這個律師就是錯誤地侵占了本應屬於法官的職權。

所以,馬德想通過塑造一種新型的訟師,亦即律師這一職業,來改變中國曆來由官員獨斷專行的審判製度,同時,改變人們的觀念,把“權利”與“法製”兩個字印到人們的腦子中去。當然,馬德也知道以自己幾個人的力量,頂多隻能是開個頭,不過,一個良好的開端畢竟能很好的預示未來的成功。

而馬德並不僅僅隻是想將訟師改成律師,他還想通過律師,改變中國封建王朝曆來以為的法律越是繁文縟條就越代表著社會的不安定這種觀念。將精通律法的律師援引到各個行業中去,將一切都束之以法律,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增加人們的法治觀念。這對一個國家來說,至少,不應當算是壞事。而除此之外,馬德更是在心裏存在著另外一個念頭,他希望日後中國民間的勢力成長壯大起來之後,可以用法律宣判:皇權是一種違反法律的事物!他甚至於還希望,有朝一日,中國的老百姓能像英國人將自己的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一樣,將敢於侵害百姓利益的皇帝也送上斷頭台一次。當然,這隻是馬德一個有些飄渺的希望,要想完成,其間還不知要做多少準備,可是,他確確實實真是這麼想的。

……

先不說馬德在暗地裏打著怎樣“陰險”的算盤,北京城裏那位太子殿上又捅開了一個馬蜂窩,高士奇三人膽子再大,也大不到敢把這事瞞著康熙的程度。所以,顧不上康熙剛剛才去休息,三個上書房大臣就再次把他吵了起來。馬德本來想走的,不過,高士奇卻把他也一起叫了去。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馬德卻差點兒因為這點兒小事恨死這個高老頭。

“國庫虧空、國軍虧空、國庫虧空……!?”

在得到高士奇等人的報告之後,康熙立即倦意全無,他用手狠狠的捏著那封來自京城的公文,就像一頭狂怒的獅子一樣,不住的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並且,他還一連說了好幾遍“國庫虧空”,每說一遍,他的怒氣便漲一分,等到最後,他暴怒的咆哮聲幾乎已經可以掀翻整個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