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職業倫理(1 / 3)

馬德知道自己的處境。“人和”這種東西,對他來說,隻能固定在一個小圈子裏麵。因為,雖然已經過了不少年,可是,“來曆不明”這四個字依舊是懸在他們一夥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康熙現在雖然信任他們,可是,這種信任絕對達不到魏東亭等人的高度,甚至於連許多大臣都比不上,康熙之所以處處護著他們,重用他們,無非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能力不同一般,而且,還處處“公忠體國”,並沒有恃權而驕所致,這是許多人都比不了的。可是,如果他們一夥人真的以為康熙就會這麼放任他們,那可就是大錯特錯了。無論是哪一個封建帝王,都不會允許有人挑自己的眉頭。何況是中央集權,皇帝集權最甚的清王朝?

所以,馬德才並不注意在平時多撈些名聲。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不是於成龍那些人。於成龍等人的品行、忠心是經過數十年考驗的,而且,其能力說起來也是有限,可以說,除了清廉為民的聲望,剛正不阿的德行,於成龍等人也不過爾爾。可馬德等人卻是不行。論眼光,論能力,整個清廷沒什麼人能比得上他們。而且,於中武勳卓著,手握兵權;費老頭身為內務府副總管,敢放言不需國庫一個大子兒就能承建五大水師,這種財力可以說是整個清廷都無人可及,何況還有莫睛和羅欣掌握的那些財勢以及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東西加起來,如果他馬德再名望卓著,那麼,就算他們沒有暗地裏搗鬼,康熙也絕不會再重用他們。哪怕他們這些人之間相隔的很遠也一樣。這叫“防微杜漸”。可如果真的如此,他們恐怕就隻能眼看著這十多年好不容易才一點一點兒墊好的基礎消逝得無影無蹤。到時候,為了防止日後的災難出現,他們又該怎麼辦?難道造反?別說現在康熙統治下的中國還算太平,老百姓沒幾個人有那種心思,就算有,也輪不到他們這幾個“滿人”來領導。何況,他們的軍事能力,如果真的算起來,也隻能說是“門外漢”。真要打起來,他們能不能撐上幾天還很難說呢。

所以,馬德隻有老老實實做事,慢慢的引導,卻不能刻意地去收取名望。

當然,並不是說他必須一直如此,如果能這麼著再過上十幾二十幾年,得到康熙的絕對信任,他就可以不必再過於在乎這些了。

……

馬德等人有自己的想法,康熙也是如此。

未來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他並沒有想到這幾個貌似忠心的臣子是打算通過慢慢地推動資本主義來顛覆他的這個大清王朝,由於馬德等人一直是在他可以包容的範圍內進行各種活動,並且,一貫的表現也確實是為國為民,並沒有什麼圖謀私利的行為,所以,他對這幾個“臣子”確實是十分看重。甚至於一度有將費老頭調到上書房,以及將馬德和於中兩人中間的一個當作上書房大臣來培養的想法,因為這三個人的眼光不僅獨到,而且長遠,尤其是既“忠”且能,遠非常人可比。雖然他出於謹慎,後來放棄了這種想法,可他依然十分希望馬德等人能夠表現的足夠出采。

可是,馬德這回確實是讓他有了一點點失望。在安徽微服私訪了幾天,雖然他了解到當地的百姓對馬德在有些害怕的同時也十分希望能有這麼一位威嚴的大人繼續鎮懾住那些宵小之輩,可是,馬德沒能獲得百姓的交口讚譽,依舊讓他有一些不太高興。自己看重的臣子怎麼能比不上別人?他原本還以為馬德就算比不上於成龍,也不應當差上太多的。

而當他回到江蘇之後,又聽到馬德一麵打算修築港口,一麵又四處剿匪、整治各地幫派,把個江蘇弄得上下不寧,就更加不高興了。再怎麼說,他這個皇帝正在路上,馬德你身為臣子,就算不好好做勢迎駕,也應當帶著整個江蘇擺出一副“天下太平”的模樣來讓他看一看吧?這麼搞算什麼?讓天下人看他這個皇帝的笑話麼?

所以,一到地方,他就忍不住先找上馬德,想要好好訓上一頓。

可是,馬德的回答好似也有幾分道理,而且,裏麵還包含著一分委屈。江蘇的官員視其為敵,還不是因為馬德斷了這些人在鹽課上的那條財路?而馬德這麼做,一方麵是為了朝廷的體麵,另一方麵,又何嚐不是使得朝廷可以借勢擺脫鹽課那個大毒瘤?出於公心反而受到責難,這麻煩總不能讓馬德一個人背吧?想做事而不遇到阻撓反而還得借助他這個皇上的勢頭,馬德這個總督當得也確實有些憋氣。

所以,康熙最終還是沒有再怪責馬德,隻是提醒馬德要注意跟地方官員的相處,不要弄得自己像是一個孤家寡人一樣,由此得到了馬德的一句“謝皇上體諒”之後,就算把這件事情了結了。

不過,皇帝身邊很少有秘密的。康熙本來打算斥責馬德,最後反而變成撫慰的事情不久就傳出了行宮,使得馬德在江蘇眾官員心目中的地位再次上升了一個台階。沒辦法,誰叫馬德聖眷在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