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 遠征將軍凱旋歸(1 / 2)

除了緊緊抱住楊妃遺體龍目含淚的李世民,在場眾人也俱是跪倒在地,哀哭不已。

楊晏筠的兒女們固然是真的傷心欲絕,但那些侍奉的宮人的眼淚也不是出於禮儀假裝出來的。楊晏筠幾乎一輩子困在皇宮之中,對於在皇宮中立身處世收攏人心自有一番自己的手段。能讓楊伯夫妻乃至那一隊保護公主的侍衛一輩子、甚至連子孫後代都搭進去為之效忠的楊晏筠,又在**生活中為爭寵而學足了長孫無虞的賢惠,在宮中多年可謂深得人心。

從現代而來的莫遲還想不到**的力量,到底是疏忽了楊晏筠的能力,並且輕易的接受了楊晏筠對於阻止李恪即位的執拗不可扭轉。若她能早些想到這點,早些說服楊晏筠支持李恪,那麼李恪從他這位看似賢淑優雅的母親身上,還能學到更多東西。

不過,這位曾一心想讓兒子避開大位,卻又留給他足夠的才智與一爭之力的癡情母親,終究在生命彌留之際改變了決定,將她知道的事情說了出來,給了兒子和兒媳她所能做到的最後幫助,給出她最後的母愛。

不管她們這對婆媳之間曾發生過什麼,看著這樣的楊晏筠死去,莫遲的眼淚,也是真心的!

楊晏筠去世的時候,李恪正意氣風發的揮師朝平壤進軍。之前讓他為難的兩樁難事,早已不複存在。

安市城依舊屹立,但大唐軍隊卻已經繞過了這座堅城,兵分兩路,連取建安、烏骨城兩座城池,直逼平壤。唐軍的計劃,就是在平壤城外會師。高句麗朝廷接到建安和烏骨城幾乎同時陷落的軍報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數十萬兵士,竟然攔不住大唐軍隊麼?就連一直信心十足的泉蓋蘇文也有些慌了神,被逼無奈之下,他隻得派出最後的家底,僅剩兩萬人陪自己留守平壤,讓兩個兒子率領二十萬精銳部隊迎擊唐軍。

其實,這是百濟一方有意封鎖情報。若是泉蓋蘇文知道百濟的國度都被人攻破,隻怕就不會有現在的好心情了。在出征前,李世民便已經做出了安排,吩咐若攻破百濟,千萬不可讓這個情報傳入高句麗,雖然不能一直隱瞞,但至少拖得一天是一天。而恰恰就是李世民的這一安排,使得戰局有了關鍵的轉變。

同時,大唐軍隊的另一樁計策也已經生效。那六萬投降的俘虜,並沒有如莫遲所說被全部放回高句麗,部分精壯被打散編入了唐軍,剩下一部分精壯及老弱的兵士,在聽了大唐吳王殿下慷慨激昂的陳詞之後,懷抱著對泉蓋蘇文這個不忠不義,殘暴不仁的奸臣的痛恨返回鄉裏。有鑒於李恪這一路揮軍北上都與平民無犯的事實,再加上這些被放回鄉裏的俘虜們的宣傳,大唐軍隊這一路上雖然遇到不少小規模的高句麗村鎮,非但沒有遇到什麼強力的抵抗,反而有不少人還有些躍躍欲試從軍推翻泉蓋蘇文之意。

其實越是靠近平壤,泉蓋蘇文的凶名容易被眾人認可。畢竟當初這位莫離支的上位可是踩著上百個家族的鮮血,這些家族雖然被滅了,但總有相交相識的人,表麵不敢反抗,心裏對泉蓋蘇文也是痛恨的。更何況就是因為泉蓋蘇文的鐵血手腕,高句麗才惹上大唐軍隊來襲,李恪的那些宣傳也是恰逢其會了。

如此一來,平壤城一帶人心浮動已經到了極點。這點,無論是之前出主意的莫遲,把這計策落實擴展的李恪,還是當權的泉蓋蘇文,都沒有想到。然而有一個人,卻注意到了這件事。

那個人就是如今的高句麗王高藏。

高藏是個窩囊的國王,他本是榮留王的侄兒,泉蓋蘇文殺了榮留王一家,將他扶上王位不過是個擺設傀儡。但是泥人還有三分土性,更何況高藏作為高句麗貴族,該有的教養還是有的,這就使他私下在手中保留了一部分力量。也正是這份力量,將這次戰爭的結束速度推動到了極致。

楊晏筠去世後,李世民罷朝三日以示哀悼,並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按照禮節葬在昭陵。

昭陵位於九嵕山,皇後長孫無虞去世後,李世民選擇了這個地方為皇後修建陵寢,同時也作為將來自己死去之後的歸宿所在。自昭陵修建後,朝堂重臣去世,能配享昭陵乃是無上榮耀,魏征就是其一。作為李世民的妃子,楊晏筠亦不例外。唯有莫遲暗暗感慨,也不知道楊妃和長孫皇後這對情敵如今相伴於地下會不會真的覺得開心。這兩個女子,可是為了李世民對峙了一生啊!

如今已是六月,長安天氣溫暖,若不下葬遺體有腐爛之憂。因此並沒有人有異議,更不會有人提議等著吳王班師回朝再為淑妃娘娘舉行葬禮。因為誰也想不到,這支征討高句麗的大軍,竟會在不到九月的時候,就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