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在幽州都督陪同下暫且安頓下來,這裏是大唐北部邊境最後一座城池。過了此處,便可算是戰場了。李恪作為主帥,必須在這裏同諸將決定一個可行的行軍方案,跟隨李恪一起出發的遼東道眾主將李績、李道宗、程知節等人,也要從這裏出發,各自領兵,分頭攻打高句麗的各個城池。至於之前百濟道大軍,按照事先商議好的,此時應該也已抵達萊州,準備出海攻打百濟了。
李恪才進幽州,顧不上休整,就先召集眾將開會,足見他對這第一步部署的重視。接到命令,李績強行拋開腦海中對李恪的顧慮,一邊琢磨接下來的行軍計劃,一邊朝作為臨時議事處的都督府正廳走去。他絲毫沒有想到,有一個人就走在他的身邊,正打量著他的神色。
跟在李績身邊的人自然就是莫遲了。雖說她是為了李恪才隱身相隨,可在軍中的這段時間裏,她倒有多半時間,是呆在李績身邊。李績差點害得李恪死在薛延陀部的事情,莫遲當然知道,莫遲對他自然是重點提防。
別人或許還會因當年李淵評價李績是一純臣的話而把李績看做是個老實人,但熟知曆史的莫遲可不會有這種看法。所謂純臣,不過是能在關鍵時刻投皇帝所好罷了——要不是李績一句“立皇後是陛下家事”,武媚娘還未必能當上李治的皇後呢!
“李大人,是不是想到了什麼良策?”李績回過頭去,見到來者乃是這次遼東道副總管江夏王李道宗,不禁拱了拱手,笑道:“原來是王爺。”
“你我現在都在軍中,我為副手,李大人不用如此客氣。”李道宗雖然是李世民的堂弟,受封為郡王,但為人並不拿架子,反而和和氣氣的向李績自認副手。
他們還沒客套完,兩人的肩頭便同時挨了重重的一巴掌:“你們怎麼還不進去,莫不是等著老程我呢?”說話的人,自然是程知節,他好不容易從李世民那兒爭取到這次上戰場的機會,興致正高呢!
有李道宗和程知節打岔,李績也把最後一點擔心丟到腦後,笑道:“程兄氣勢非凡,真叫小弟望塵莫及啊!”
程知節年紀在三人中最大,但脾氣卻孩子氣十足,個性粗豪的他,素來不喜別人和他過分客套,反倒是兄弟相稱更對他胃口,這種私下場合,李績自然投其所好。
程知節咧嘴哈哈大笑了幾聲:“也就是你小子這般會說話!”說完也不管李績還是他的上級,率先進了議事廳。
李恪坐在主位帥座之上,正在翻看崔執呈上統計軍備的文書,見到三將進來,起身相迎:“才進城就請三位將軍過來議事,真是有勞了。”
“吳王殿下,不用和老程客氣,咱也想早點定下來,早些領著兒郎們把高句麗那群孫子打趴下!”程知節大剌剌的一揮手,自顧自的坐了下來。
隻是跟著三人一起進來的莫遲卻敏銳的注意到,雖然程知節表現的大大咧咧,但他還是在上首為李績留了個位置,細節之處絲毫不錯。看到這一幕的莫遲不禁暗歎,果然哪個留名青史的人物都不可小看,這程知節可沒有他表現出來的這麼頭腦簡單啊!
李恪的眼神也是閃了一閃,但他仍麵帶笑容,客客氣氣的和三人分別打了招呼,然後等李績和李道宗坐下,自己才坐回主位,“這次請三位過來,也是想商議一下下一步的計劃。”
“我打算先帶一支人馬去探探路,不知吳王意下如何?”最先說話的人是李道宗,他是李世民的堂弟,算起來還是李恪的堂叔,但他為人素來謹慎,因此並不以長輩的身份壓人。
李恪沉思了一下,道:“堂叔若打算前去倒也無妨,隻是要多加小心。不知要多少人手?”他本來想要派烏卿去偵查一番,可是若將烏卿派到李道宗身邊,未免會讓李道宗有種被監視或是不信任的感覺,想了想,索性還是沒有提起烏卿的名字。
“有百騎即可!”李道宗信心十足的說。“最多二十天,我必定帶兵返回。”
“好!”李恪拍板應下,“那就有勞堂叔了!”
剛剛李道宗提議的時候,李績和程知節都沒有說話,他們也是故意不開口,想要看看這位第一次上戰場就充當三軍主帥的吳王究竟有什麼斤兩。李道宗當然也明白這種軍營裏常用的套子,但李恪畢竟是他的侄兒,因此他還是最先開了口。想不到李恪答應得十分果斷,一點也沒有猶豫。
應允了李道宗的計劃,李恪這才看向李績和程知節:“不知二位將軍有何打算?”
“吳王殿下,老程是個蠢人,還是殿下布置任務給老程吧!”程知節蹙起粗眉,粗聲粗氣的調子,聽著格外憨厚。李績沒有說話,心裏不知怎的卻是猛地跳了一下。他也是老兵油子了,程知節的話有試探吳王才能的意思他當然懂。按理說有程知節做這個出頭鳥他是滿意的,但不知怎的,他卻想起了坐在正中的那個年輕王爺僅憑幾個隨從就從薛延陀全身而退的事跡。
……對這樣的人,試探是不是還有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