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 喜盈眉夫妻重聚(1 / 2)

魏征上書勸諫李世民前,常在藏書閣中獨自靜思,凡國子監中人大都知道他這個習慣,素都遠遠避開無人打擾。因而莫遲藏身在內與魏征密談的事情,竟無第三個人知道。

“王妃殿下?”對於莫遲的突然出現,魏征本來不滿,但看莫遲也一臉驚訝,手捧書本,自然以為她是不知情下與自己偶遇,因此那脾氣也壓下了九分,簡單解釋了一下自己正在這裏思索如何勸諫李世民的事情,暗示莫遲離開。

誰知莫遲卻像是沒聽懂一般,反而一臉認真欽佩:“早聽王爺對我說過,魏大人乃是忠諫之臣,帝王之鏡,今天一見,果然如此。魏大人這樣的諫臣,隻怕不但前無古人,後麵也很難有超過大人的來者了。”

魏征耿直倔強,日常遇到的同僚至交,無不在他上書之前苦勸他小心忤逆聖意觸怒皇帝,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偏偏這次從莫遲口中聽說吳王倒是對自己一片丹心讚賞不已,心裏頓生知己之感,一時竟也忘了莫遲打擾了自己的靜思。他正苦惱如何勸諫李世民,思前想後沒個頭緒,恰好想到這位吳王妃頗得聖心,不免試探著問了起來:“王妃殿下才學過人,頗受陛下賞識,不知殿下以為,勸諫帝王該如何入手?古來史載勸諫君王勤政,常以故事寓國事,老夫卻以為不妥,如此曲折,難有當頭棒喝之效。”

“當頭棒喝雖然最為直接,但也須得看對象。”莫遲想了想道:“妾身日常教導學生,也常憶起孔聖人對學生因材施教,對不同人采取不同的辦法來引導。妾身想,勸諫帝王也是同理。何況帝王是天下至尊,與其當頭棒喝,不如先揚後抑。”

“先揚後抑?”魏征一愣,自覺有所啟發,對莫遲的好感難免多了幾分。“王妃聰穎,老夫受教。”

“大人太客氣了。既然大人還有奏疏要寫,妾身就不打擾大人了。”莫遲笑著告辭,心裏卻暗自琢磨,若魏大人能知道,自己給他支的招,其實是自曆史上的魏征所作所為中借鑒到的,會作何感想。“大人放心,以父親英明,大人縱然數盡父親的不是,父親也不會見怪大人的。”

“哈哈,那就借王妃吉言了!”魏征應的客氣,心裏卻對這話不以為意。他自從選擇做一名諫臣之後,屢屢氣得李世民暴跳如雷恨不得將其殺之後快,早把自身生死置之度外了。

貞觀十二年中,魏征《十漸不克終疏》於李世民,曆數了李世民近年來對政事的倦怠之處,李世民非但沒有責備,還特別重重的賞賜了魏征。一時朝堂上稱頌英明賢主之聲不絕於耳。

魏征這次上疏,和日常的犯顏直諫不同,先揚而後抑,先給皇帝戴了一頂大大的高帽,述說了李世民登基十二年來原本是如何英明神武,最近是如何心生懈怠。對於這篇一邊誇一邊罵的文章,李世民看得哭笑不得,哪裏還會生的起氣來?

有了故意想要向莫遲示好的武媚娘在李世民身邊當“秘書”,這事當然瞞不過莫遲。更何況她之前便已經知情,清楚記得魏征這篇著名的奏疏如何因勸諫了李世民而不觸怒皇帝流傳千古,早知道魏征定然不會因為有事,才敢在魏征麵前大打包票。

魏征卻不知道有這個原因,隻道莫遲對李世民的心情揣摩得如此周到,心裏驚訝之餘,也有幾分起疑。一個親王妃,都能將聖意揣摩的這樣準確,莫非是那吳王起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麼?他心裏存了這個疑惑,在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再次提起罷世襲詔時,也隨之表示了讚成。畢竟天高皇帝遠,還是把這些藩王放在長安,更叫人安心。

世襲詔最初是蕭瑀的獻計,建議李世民分封親王子弟到藩,以鎮天下。後來李世民不知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兒子們都得到了如此封賞太過虧待了這些跟著自己打下天下的老臣、重臣們,竟提出將重臣們賜封為刺史,且世襲罔替。這件事遭到了眾臣一並反對,長孫無忌不僅自己推辭,還派了兒媳長樂公主進宮勸說李世民,蕭瑀更因此被貶出長安,使得這件事暫且拖延了下來。

如今因為魏征一篇上疏,使大家恨不得借著這個皇帝正要彰顯自己虛心接受眾人意見的機會,盡早把這件拖了許久的事情解決掉。

李世民被雪片似的奏折搞得頭都大了,帶著一摞奏折,躲到儀秋宮來一邊聽莫遲講課,一邊批閱奏折。

莫遲最近已經把阿拉伯數字拿出來教導皇子了,新鮮的計算方法,也激起了小皇子們和國子監算學科的熱情。

往常李世民在一旁聽課都是安安靜靜的。但這次他明顯心煩意亂,竟然中途打斷了莫遲,皺著眉對自己的兒子們提問道:“雖然你們年紀還小,尚未之藩,但最近眾臣奏請廢除世襲之事,你們大概也都知道了。不知你們有什麼看法?”

李福和李明還不到五歲,哪裏能回答的出這麼深奧的問題,李世民所專注的,也不過是李貞、李治和李慎三人會如何回答。三人對此十分謹慎,說了一堆空話,不過是各有道理,全憑李世民決斷聖裁之類,聽的李世民的眉頭更是鎖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