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晏筠的問題,莫遲自然不敢小覷。她雖然對自己和和氣氣,但莫遲可不會認為她已經對自己轉變了態度。對莫遲而言,眼下任何一點小小疏忽,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就像是考試一樣,隻要在那張試卷上寫錯了的話,最終的成績是絕不會因為你之前的努力程度而有所改變的。
認真思索片刻,莫遲微微一笑,不疾不徐的答道:“雖然都說父母疼愛子女之心無異,可莫遲以為,還是不大一樣的。”
“喔?”今天見識過了莫遲的“奇思妙想”之後,李世民對莫遲的觀點越發的有興趣,聽了她這句話,不由得挑了挑眉。
“父親對子女,應是教之以嚴,母親對子女,須得愛之以慈。父愛如山,得山之厚重,母愛如水,得水之慈柔。”莫遲道:“養不教,父之過,如父親這樣對子女嚴加要求,正是父愛的體現。為王爺的安危旦夕擔憂,則是母親母愛的體現,期間形雖異,意卻同。”
“養不教、父之過,養不教、父之過……”李世民把這六個字念了幾遍,忽然哈哈大笑起來。“這六個字,倒是說盡了為父親的責任之精粹。不錯,不錯。”
李世民的反應看的莫遲一愣,唐朝時候,竟還沒有這人盡皆知的三字經麼?她暗覺遺憾,可惜自己上了這麼多年的學,雖然耳濡目染知道幾句,可也沒正經背過全部的三字經,不然的話,倒是可以拿出來當“教材”給自己那些皇子學生們上課。
李世民卻不知道莫遲的想法,猶自咀嚼著莫遲的話,莫遲這種高中生寫作文程度的形容在現代其實已沒什麼稀罕,但是拿到堂堂大唐皇帝麵前,的確頗有新意。
楊晏筠的眼中則是閃過一絲失望。問這個問題,她的目的確實不那麼單純。這種比較孰高孰低的問題,最為難答,她希望這問題能讓莫遲為難。雖然之前也不是沒想到莫遲會一碗水端平,可用這麼有趣的比喻來解釋,就出乎她的意料了。
“好孩子,說的不錯。”李世民誇過莫遲,第二次看向楊妃,眼神更加複雜。
“父親過獎了。”莫遲裝作毫無所覺的模樣,笑著謝恩。
楊晏筠在旁邊也擠出一個笑容。“莫遲丫頭真是聰明伶俐,來,吃飯。”
吃飯的禮節,本來就講究食不言寢不語,身份最高的李世民不開口,之後這頓飯,總算無風無波的結束了。
一用過晚膳,莫遲便早早告辭,回凝雲閣去了。她知道,李世民應該已經察覺了楊晏筠對自己的惡意,但具體這位皇帝會怎麼做,她實在猜不出來。
雖然那天在李恪麵前,莫遲表現的非常平靜,甚至閉口不談楊晏筠的所作所為。但這並不代表著她沒有感覺。從感情上說,她其實遠比李恪還要來的憤怒。
是的,憤怒,為自己,也為李恪。
剛剛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正期待和心上人一同為了未來努力,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孕育屬於自己的孩子……莫遲的心裏充滿著小女人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但這份期望卻被楊晏筠突然粉碎了,她沒有理由不會生氣,不會憤怒。更何況,那天的李恪,遠比自己傷的更重。
莫遲的性格固然顯得有些冷淡,也很少表現出激烈的感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她沒有感情。相反的,她那在生活環境下習慣壓抑的感情其實遠比一般人還要熱烈。她自我保護的意識,更是遠遠超過一般女子。李恪在心裏形容她是一隻小刺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對於這隻在孤單中長大的“小刺蝟”而言,她最大的底線,就是她的家。楊晏筠毫無疑問,已經威脅到了她的底線。她不是什麼聖母,這種威脅到她底線的事,她是無法原諒的。
但是在對莫遲心存惡意的人之中,大概沒有一個像楊晏筠這樣棘手。她有著尊貴的身份,有著壓過莫遲的輩分,還是她最重要的人的至親。其他人的欺侮,她都可以毫不猶豫的以她很少動用的伶牙俐齒當即反擊回去,但對楊晏筠不行。
所以麵對向自己坦白母親毒計的李恪,她隻能選擇置之不理,沒有憤怒,沒有抱怨,沒有怨毒,有的隻是平靜。楊晏筠可以傷李恪一次,她卻不想再傷李恪第二次。在感性和理性之間,莫遲的理性還是占了上風。所以她才能隱忍不發,並且將計就計,留在了長安。
留在長安,不僅可以防止楊晏筠繼續做出更多極端的事情,還可以獲得朝廷更多更直接的消息,可以加深和皇帝李世民之間的感情,危險和好處並存。當然,內心深處,她也希望能留在長安為這次的事情向楊晏筠至少討回一點利息——她偏要做到楊晏筠最不希望她做到的事情,這種報複已經足夠了。
結果令她意外的,是不但李恪默許了自己的行為,還幫她更進了一步。他本來沒必要讓葉芝把莫遲“中毒”的事情稟告給李世民的。因為一旦李世民知道莫遲的病是“中毒”,楊晏筠的所作所為很可能會被李世民發現。但如果李世民不知道,莫遲就會麵臨未知的威脅。李恪顯然做出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