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1 / 1)

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1.原始社會

(1) 生產關係的特點: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使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係,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2) 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氏族(部落、部落聯盟);

氏族的管理方式:氏族議事會

(3) 私有製確立的標誌:土地變成私有財產

2. 奴隸社會

(1) 奴隸製生產關係的特點: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並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製下勞動;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隻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2) 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

(3) 國家的實質: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3. 封建社會

(1) 封建製生產關係的特點: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還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

(2) 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製

(3) 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4) 封建製國家的顯著特征:君主專製、等級森嚴

(5)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4. 資本主義社會

(1) 生產關係的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於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2)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的兩個基本條件:

①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

②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作資本。西方資產階級依靠暴力、通過掠奪促使這兩個條件形成。

(3)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①基本特征:生產相對過剩

②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③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4)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5. 科學社會主義

(1) 思想來源:空想社會主義

(2) 曆史前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3) 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

(4) 誕生標誌: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6. 十月革命的曆史意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運動到實踐、製度的偉大跨越,開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

7.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 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製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係;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