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學生努力推動英國國會議員在上下兩院提出對中日事件態度的質詢, 推動英國工黨在倫敦舉行援華的示威遊行。此外留歐學生多次派代表參加國際會議。
1936年3月14日, 留英中國學生總會、倫敦中國學生會與“ 全世界學生保障和平自由及文化聯合會” ,在倫敦聯合發起召開世界學生援助中國學生救國運動大會。同年8月底9月初, 留歐學生派代表參加世界和平大會和世界青年大會。
文字宣傳:出版西文刊物, 印發西文傳單和小冊子, 發表西文宜言等。留美學生出版了中英兩種文字的《留美學生月刊》;留法學生出版了法文《中國青年》;留英學生出版了英文《中國新聞》;留德學生出版有英法德意4種文字的《中國通迅》;全歐華僑抗日聯合會出版有英法德種文字的《中國與世界》等。
此外, 留學生們廣泛收集和整理國內寄來的材料, 為外國報刊撰寫評論文章, 或將各種抗日消息,如西安事變發生後, 巴黎《小蘭色報》主張列強瓜分中國, 留法學生立即用法文撰文駁斥!
近代以來, 華僑愛國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由於華僑多是為生活所迫才往海外謀生, 在國外多從事一些比較低賤的職業, 文化程度低, 政治意識比較單純。
相比之下, 留學生文化程度高, 政治上比較敏銳倘若聯絡和引導華僑, 無疑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自清未迄至年代, 留學生和華僑雖然同處異域,卻甚少接近。
進入30年代以後, 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加劇,留學生和華僑逐漸由隔膜走向聯合。
1936年1月,美國芝加哥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聯合組織抗日救國會, 並於1月5日舉行全芝加哥華僑留學生聯合抗日救國示威遊行。
該會分緘各地僑胞, 告以示威遊行的意義乃“ 以勵我民族精神以促我政府抗日政策,以壯我國際聲威, 以杜隻寇侵略”。在學生的推動下, 工商僑胞甚為踴躍。
共同奮起, 一致聲援在紐約中國留學生的號召下, 華盛頓、費城、芝加哥、波土領、密西根、三藩市等地的中國留學生紛紛行動起來, 或致電北平學生聯合會和南京國民政府, 聲援國內學生的愛國行動或舉行示威遊行, 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
歐美留學界的一係列聲援活動, 有力地配合了國內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 壯大了一二九運動的國際聲勢, 在海外華僑社會中起了帶頭和示範作用。
30年代中期, 東京中國留學生組織的進步文化團體多達數十個。成員達數百人。抗戰爆發後, 這些進步留學生多數奔向了延安。
抗戰時期, 到底有多少歸國留學生奔赴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據地, 因缺乏統計資料無法確知。
他們大多學有專長, 有的還是學識淵博的博士碩士, 為以往中共人才庫中所少有這樣一批專門人才投奔延安對抗戰時期延安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既造成全國人力物力的大流離、大漂泊,但又反過來使全國物力在大流離中實現了大動員,也使全國人力在大漂泊中達成了大聚合,人力的大聚合中, 最重要的人才的聚合。
國難召喚著數千漂泊海外的萃萃學子中斷學業, 從世界的四麵八方回到祖國的懷抱, 並聚集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 群策群力地推進民族複興事業, 其情景之壯觀, 其意義之深遠, 在中國百年留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愛國學生們,始終將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言壯語奉為圭臬!
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為了祖國的生存、民族的解放,放棄海外較優越的生活條件,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同敵人浴血奮戰!
我的大爺二爺張鈺鐸和張鈺鍾就在這些熱血青年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