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本和德國首先將魔爪伸向了全世界,所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好長時間沒提我的那兩個在英國留學的雙胞胎大爺二爺了,三姑奶張歆韻曾多次給兩個哥哥寫信,但因為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途一次又一次被“擱淺”跨國家書尤為艱難!
有文獻記載:當時寫信不得超過25個字,轉手7個部門半年才收到,更多的信件猶如泥牛過海,杳無消息。
戰火紛飛的歲月,一封家書就是撫慰心靈的一劑良藥,雖然不能減輕肉體上的痛苦,但是給人精神上帶來的愉悅和安慰卻是無法衡量的。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讓卷入戰火的國家持續增加,隨著世界局勢的進一步惡化,不少國家之間開始中斷了通信郵路。這讓分隔於異國的親人之間,陷入了莫大的恐慌,家書往來成為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戰事的擴大,莘莘學子在海外,驟然與親人之間斷絕了所有的聯係。其實不光我的大爺二爺,還有數以萬計的親人都在心急如焚地期盼著來自家人的隻言片語。
當時日內瓦的紅十字協會,鑒於人們的這種迫切需求,開始盡力與各交戰國溝通,在反複的交涉中,終於謀得了一絲希望:可以通信,但條件極為苛刻:
1、信件內容不得超過25個字,中文以漢字計數,其他語言以單詞計數;
2、內容隻能限於家庭問候,不能有關於任何政治戰爭等方麵的信息;
3、信件不能封口,必須寫在一種特製的表格中。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規定呢?
根據國際紅十字協會相關工作人員的回憶,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有些通信人員之間借著這個機會互相傳遞信息,泄露了重要的國家和軍事機密。
25個字是經過慎重考量之後定下的,既可以讓人用簡短的語言表達清楚意思,又不會因為字數過多,增加紅十字協會工作人員的負擔,可謂惜字如金啊!
雖然各交戰國同意通信,但並不是直接在兩國間往來,而是全部要通過位於中立國瑞士的日內瓦國際紅十字協會中轉。
那麼日內瓦紅十字協會總部在二戰時期所要經手的信件規模可想而知。
整整過了4個月的時間。然而4個月已經算是比較迅速的,還有的需花費5個月甚至半年。那如果要回信,再花上四五乃至6個月,算起來,一年之間,隻能通信一次。
但祖國掙紮在內外交加的危難之中,留學生們甘願放棄自己前途,共赴國難。加之國難期間,急需各種專門人才,留學生回國後,大都展其所長,為國家和民族貢獻了忠藎和智慧。
他們雖然告別了那不幸的鄉土,卻難以沉潛於異國的書齋。祖國的危難時刻縈懷在他們的心坎,救亡的使命一直重荷在他們的肩頭,國難不僅沒有消解海外學子的愛國心, 反而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對祖國的凝聚力。這一點, 在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世界學生援助中國學生救國運動大會在倫敦舉行。這次會議是由“留英中國學生會、倫敦中華學生會和全世界學生保障和平自由及文化聯合會”3個團體共同發起舉行的。
出席會議的有英法美等國家的51個學生團體的代表, 其中歐洲各國的中國留學生團體派代表出席者共有10個.閉會後, 全體中國留學生代表又熱烈討論了向南京政府致電的內容等這些行動初步顯示出全歐留學生走向聯合的趨勢。
到會者有英、德、法、瑞士等國的華僑和留學生代表, 共計450餘人。大會宣布“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 全歐坑聯”)正式成立。這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 以留學生為主體, 聯合全體工商學僑胞在內的抗日救亡團體
社交宣傳:舉行中外茶會、中外聚餐, 聯絡外國新聞記者和各國同情中國的團體和友好人士。如留學生遍訪法國政府、各政黨、工會、宗教機關和其他反法西斯愛好和平的團體, 總計4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