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看到王書輝和朱微妏吃飯時的場景都會覺得有些不舒服。因為兩個人在飯桌子上的相處模式,既不是古代的,也不是現代的。
要知道在封建社會裏,在涉及禮儀的時候,往往就是可以嚴重到因為一個凳子的擺放有了問題,都會出幾條人命的。作為郡王的唯一女兒,封建社會裏貴族身份最為正宗的皇親國戚,朱微妏在禮儀上卻完全是一種毫不知情的樣子。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按照正常的情況,出生之後就有了縣主身份的朱微妏,是因該受到嚴格的封建禮儀教育的。可是作為她父親的朱由梓因為沒有爵位,沒有一丁點的收入,家裏完全是吃老本。父女倆基本上是在朱由梓的幾個舅哥的接濟下,艱苦度日的。這種生存狀況的朱由梓父女,哪裏還想得到禮儀問題呢。
沒有王府,自然也就沒有王府中專門負責教導宗室規矩的師傅,去教導朱微妏封建禮法和宗室規矩。隻是和幾個舅舅們學會認字的朱微妏,也隻是自己看書。她自然不可能去專門的學習什麼禮法規矩。
而王書輝是個現代人,他還是個類似孤兒的出身。在現代工業社會裏,禮儀之類的說法早就不存在了。王書輝自己連和現代人相處都不怎麼利索,你讓他講封建禮儀,哪怕就是他讀過相關的資料,知道相關的知識,可是,你能指望他在乎那些麼。
王書輝和朱微妏就那麼兩個人挨得很近,一起坐在桌子旁邊吃飯。飯菜的量不大,菜才隻有三道,裝在三個白瓷盤子裏。一道是醋溜白菜,一道是魚糕,一道是紅燒肉。醋溜白菜和紅燒肉,還是王書輝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親自教給朱微妏怎麼做的。魚糕則是荊州地區的本地菜,朱微妏是和自己的三舅媽學的。
飯是三合飯,就是用小碴子(碎玉米)、高粱米和米飯混在一起蒸出來的飯。王書輝作為現代人,不喜歡吃隻是白米的飯。他認為隻吃白米白麵,是很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朱微妏在這一年多來,已經被王書輝用來自現代的營養品補養的相當健康了。所以在飲食上,王書輝要求朱微妏要注意粗糧和細糧的搭配食用。他怕正在長身體的朱微妏缺乏維生素。
和王書輝一起吃過飯的人都以為,王師尊是那種極為自律,艱苦樸素的人。他穿著和大家一樣的統一樣式的製服(複興軍標準製服:交領,假白紗中單襯領,灰色對襟半短長衫;寬皮帶;灰色製服褲子;高腰皮靴;頭盔式紗帽)。飲食上大部分時候是和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飯(因為王書輝經常都要在食堂進行講評)。哪怕是在請學生們吃飯的時候,最多也就三四個菜。主食從來都是雜合飯。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王書輝看來,哪怕他在明朝接觸到的人,絕大多數是大明朝社會底層的流民礦奴們。可是,他們的日常禮節和習慣,在他眼裏都是極為繁瑣的。古人的衣服他更是嫌麻煩,穿不來。所以他才簡化一切禮節為軍禮(這在顧國樟等幾個鳳毛麟角的讀書人出身的複興會員看來,是師尊重視武裝力量,野心勃勃的表現),並設計出一種,外麵看著是古代樣式,但是在功能上和穿戴的方便程度上是現代方式的衣服。
而在吃飯問題上,王書輝則是完全從現代人的角度,更加重視飲食的健康性問題。
王書輝總覺得自己帶給明末時代的變化微不足道,反倒是明末時代對自己的影響,卻是方方麵麵的。就以吃飯來說吧,自己原本狼吞虎咽、風卷殘雲的吃飯風格,就在朱微妏的刻意壓製下,變慢了很多。
不過,王書輝知道,朱微妏在飯桌上對自己的刻意影響也隻有這一個。其他的習慣,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喜歡說話這樣的事情,朱微妏是完全不幹預的。所以,王書輝雖然放慢了吃飯的速度,但是也給他提供了很好的在飯桌子上說話的機會。
“今年在所有的基地村都進行了農業方麵的建設。無論是優質的種苗,還是耕種使用的畜力;無論是蒸汽抽水機,還是堅固的白口鐵農具。今年我在農業方麵的投入真正的不低。幾個直屬農場還使用了蒸汽拖拉機和種植、收割機械。”
“從農戶手中收到的糧食,差不多能達到農場產量的三分之一了。實際情況不知道,倒是數據上倒是挺好看。”王書輝隨口對朱微妏說道。
朱微妏有個特點,在和王書輝的對話中,隻要涉及具體工作,她是從來不插一句嘴的。所以聽了王書輝的話,她照例隻是含含糊糊的“嗯”了一聲。
王書輝也知道朱微妏的習慣,他也不期待朱微妏的答話,自己腦袋裏不再想工業方麵的問題,轉而開始思考起去年一年農業方麵的狀況。
王書輝在明末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三個方麵。
第一是軍事建設。從1619年後半年到1620年初,王書輝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建立起一支三千多人,六個步兵營的正規部隊。部隊的訓練水平,基本可以達到並超過袁世凱時代北洋軍的水平(老袁的北洋軍,士兵體能肯定沒王書輝的複興軍好)。
隻要把步槍、火炮、黑爾火箭和咖啡磨機槍等江北兵工廠已經試生產成功,可以批量生產的武器配備給部隊。那麼,這支部隊就是目前整個地球上,最強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