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嶺關一戰中,少保羅成之所以能夠一槍飆飛趙王李元霸的頭盔,完全是因為羅成所專長的“速之道”剛好克製李元霸所專長的“力之道”。人說“唯快不破”,力量再大打不到對手就等於是空氣,而依靠速度卻可以不斷發起攻擊命中對手,所以羅成才讓李元霸品嚐到了生平唯一的一次敗績……
羅春一出手就破了羅成的“五鉤神飛槍”也是同樣的道理,“技之道”正是“速之道”的 克星。你快任你快,我謹守住身前方寸之地,小範圍防禦肯定要比大範圍的攻擊簡單,速度再快無法突破技巧防禦又有何用?更何況羅成的“五鉤神飛槍”本來就是薑家所傳,羅春對其知之甚深,那麼他能夠一出手就讓羅成栽個大跟頭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羅春“技之道”的克星當然就是李元霸的“力之道”了,正所謂“一力降十會”,絕對的力量可以忽略一切技巧,不管有沒有擊實,不管有沒有被防禦住,隻要被我挨到就可以對你造成足夠的傷害,我用力氣直接震死你,你招數神妙又有何用?今次羅春和李元霸之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即使羅春卸開了李元霸將近四成的攻擊,可是依舊被李元霸砸的抱鞍吐血,這種力量已經不是任何防禦可以抵抗的了,唯一的對策就是——讓他打不到!也就是靠“速度”躲閃了……
不過羅春之所以一招敗北,連胯下坐騎都保不住也完全是因為領域相克的問題,事實上很少會有高手隻專精於一個領域,李元霸和羅成在“技巧”領域也都有著相當精湛的造詣,而隻看硬擋李元霸六成力量卻僅僅是抱鞍吐血,就知道羅春的“力量”也相當了得的,但是“技之道”的追求應該“技近乎道”的境界,可是羅春卻陷入“技止於道”的境界……這兩者雖然看上去區別不大,但實際上確實天淵之別!
正所謂“神通不敵天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千萬萬……“人力有時而窮,然天道無窮”,技巧在神妙也總有達到極致的一天,隻有感悟天地之道,將技巧融入天道輪回之中,才可以做到真正的無窮無盡無所不包無所不破無所不拒!
——在《隋唐演義》中,羅春對同父異母的弟弟羅成“言而無信”,“以下犯上”“狠辣無情”,冷血逼殺自己義父的行為表現出了極度厭惡,對羅成的人品也極度鄙視,所以拒絕將自己的絕招“槍母子,五分槍”傳授給羅成(他本來是答應要傳授的,後來食言了),從這裏就不難看出,羅春是個重視禮教,堅守道義,而且頗為寬厚仁義之人。
然而“技近乎道”的境界卻是將“技”上升為“道”,通過“技”去體悟天地之道,天道無情,天道隨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如果沒有一顆至情至信而又冷靜理智的堅強之心,又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天道的情和無情?
如果沒有一份不滯於物,不為物役;不困於心,不為心擾的胸懷,又怎麼可能理解天道的規則與不羈?
天地不仁,不仁為仁,是為大仁……羅春的性格上注定了他這一生隻能成為一段傳說,永遠不能成為一段璀璨,與國無補,與家無益。
看到羅春被擒,而那個一招重創羅春的玄甲騎士居然率著大軍縱馬向己方衝來,這下臨江城一方的的陣營中可就馬上炸了鍋!
這個時候雙方在軍隊素質方麵的差異立刻顯現出來,臨江城聯軍最大的問題也頓時暴露無疑,雖然說各勢力派來的都是絕對精銳的軍隊,可是聯軍高層本身似乎卻出現了決策分歧,於是聯軍四部互不統屬,各行其是的問題馬上暴露出來了。
有人立刻率隊準備迎戰;也有人打定主意穩守甚至開始偷偷向後撤,更多的人卻顯得有些茫然,似乎還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統領金甲少年冰太子還可以保持基本鎮定,但是畢竟聯軍不是僅僅隻有他一人的手下,不知道為什麼已經這麼長時間了,洮陰城城主餓死了卻還沒有現身,冰太子雖然頗具王者之氣,但是想要壓服洮陰城所屬卻還有些分量不夠,一時間聯軍陣營各勢力之間,尤其是洮陰城和宋澩城之間的結合部立刻出現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漏洞。
呼嘯聲中,李元霸已經率隊殺到,距離他剛才生擒羅春前後還不到十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