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三輛馬車(2 / 2)

梁國隻是給燕家立業發家提供了製度上的順水方便,這本來就是梁國的國朝特色,但這不表示梁國國主以君權特別照顧過燕家。而燕家聚斂的山般財富,還是他們燕家自個兒的私人資產,與梁國國庫儲備不沾關係。

以平麵視角來看,燕家發家之時,南周正在走最後一段的下坡路,流民遍野,戰火四起。在那段年月裏,即便燕家祖上不在意南周昌農而貶商,硬要在南周的地域上紮根,那便如一場必敗的豪賭,絕對是不可能為之的。

現今南周已潰亡,新生的南昭朝廷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燕家才開始在這片地域上做生意。生意事重和氣生財,在這片漸趨和平的領土上,燕家的生意迅速擴張開來。

雖然燕家總辦事處仍然還駐在小梁國,然而南昭君主卻沒有對此表現出某種敏感態度,除了因為南昭君主對商道很有興趣,也是考慮過燕家發家起源的。小梁國對於燕家來說,是近乎故鄉的存在,即便在以後,燕家商會可能要全部搬遷到南昭境內,也不可能那麼快就忘了娘家人。

另外,燕家一直一貫的保持商人該有的姿態和原則,絲毫不眷戀權術,也是給南昭君主留下一顆定心丸。

南昭君主除了總管全國軍政,在商道上也留了一手,帶領一群京商,總攬了南昭唯一的東海海運。陸地上的生意,南昭君主對燕家放手得非常大方,但惟獨海運這一塊,雖然涉及麵似乎不大,但卻是絲毫不肯讓燕家插手的。

對此燕家是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對,他們似乎是‘忘記’了這個領域裏的生意。

燕家與南昭君主接觸了將近十年,南昭君主隻表態過一次,而燕家從此連試探性的舉動都沒有過。不僅如此,連與海運近乎有染的漕運,燕家都沒有沾手過,極度純粹的隻是商行陸路。

因為發家之地在梁國,所以燕家除了商會總辦事處設立在梁國地域內,燕家的族親也都在梁國。

南昭國土雖廣闊,是小梁國的數倍,但燕家在南昭地域上的活動,還是比較純粹的隻為商事。即便燕家在南昭結交有一些朋友,也都是生意上的朋友。

燕家極少因朋友之事而幹擾他們家的商事運作,在這兩個方麵上,他們家都是劃得很開在做。與他們家有生意上來往的人,都是知道這一點,並比較讚同支持的。

可在今天,燕家商隊中例外的穿插了三輛旅車進來,而為了等這三輛遲遲到來的非商用旅車,整個燕家商隊在城門口停滯了將近一個時辰。

對於商人來說,時間就是利潤,這是商道中很犀利的一條,那麼,會是誰讓燕家做出這樣的犧牲?車中坐的會是誰呢?燕家在京都還會有什麼值得如此勞駕的朋友呢?

——如果是燕家的族親要順路出城,他們應該會為了燕家整個商業集團的利益,做到以身作則,以提高運輸效率才對。

燕家遲到的那三輛馬車行得極慢,逐漸靠近過來,高潛連忙收回目光,在自家車上駕車位置坐好,保持目視前方的端正姿態。

那三輛馬車慢慢駛入他的視野範圍,從他們駛來的角度上看,正是要並入前方的車隊裏。

然而,當兩方的馬車正要合並,將將呈現出一個‘人’字形狀時,為首馬車上的那個冠玉青年人忽然回過頭來,看了端坐的高潛一眼。

以高潛此時的坐姿,是一個尋常馬夫守在自己車上時最常見的樣子,本無什麼可疑之處,然而在那冠玉青年人回頭時的目光裏,高潛辨識到了質疑的味道。

人隻有在心中有秘密,並且畏於讓別人知道,心神才會如此敏感。

不過,高潛雖然對那冠玉青年人回頭來看他的舉動心存想法,但對方畢竟不是自己的任務目標,所以高潛不會對此懷揣有目地性的思考。隻要對方不主動來找他的麻煩,那麼即便他再多看幾眼,高潛也不會真去理會。

三輛馬車很快並入燕家商隊之中,整支商隊便如一灘靜水中跌落了一顆石子,原來接近靜止的車隊開始有了行動,這行動的特性則是向著出城方向,表現在一個‘快’字上。

車隊行進的速度在加快,過檢的速度亦如是。高潛在車隊的後頭等了那麼久,對之前燕家商車的過檢速度,在腦海裏已有了一個初步印象。此時把前麵的印象與現在的速度對比起來,得出了讓人驚奇的結果。

此時燕家車隊的通檢速度比之前快了不止三倍,如果不算那加入的三輛馬車,隊伍縮短的時間更短。燕家車隊近乎不再需要通檢了一般,出城宛如直接走出自家大院那麼簡單……

難道是因為之前等了太久的緣故,所以前方的出城進度忽然提速,使自己產生判斷錯覺?

或許,這跟車隊後半截中插白燕旗的空車偏多有關?

燕家商隊很快盡數出城,而高潛一行三車,反而因為那個馬夫買飯去了,還未回來,趕車的缺了一人,三輛馬車隻能停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