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母姓為名(1 / 2)

~

三人一行慢悠悠走在空曠而寬敞的街邊,一路有說有笑,聊得融洽,很快便祛了生人怯情,倒也就不會覺得步行有什麼難處。但就當三人都忘了步行之累,都沒有注意到自己越走越慢時,一輛馬車從街角轉了出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朝三人靠攏過來。

等那馬車離得更近了,就聽一個爽利的聲音傳來:“咦?那不是…那位公子麼?”

三人中屬王哲最先下意識的朝聲音來處看了一眼,待看清了馬車上出聲之人的臉孔,他旋即也笑了起來,說道:“嘿,是你啊,我們幾天前才見過。”

莫葉第二個忍不住出聲:“車夫大哥,你怎麼還在這裏呢?”

年輕的車夫停下馬車,然後隨手晃蕩著手裏的馬鞭,眼色有些無奈地道:“我也不想啊,但是我迷在這裏,找了半天的路,這不…還沒出去呢!”

這車夫正是剛剛載莫葉來此的那位,估算一下時間,他如果一直沒出這片街區,那麼他至少在這片區域繞圈走足有一個時辰了,這實在讓人感覺詫異。

所以三人聞言皆是一愣,一時似乎是沒明白過來。待隔了片刻,他們像是終於接受了年輕車夫話裏的意思,然後陸續笑了起來。

會迷路的車夫,這不知是該評為憨傻還是可愛呢?

經過幾番交談,三人才知道,這車夫之所以會在這片高樓林立的街區迷路,也不是沒理由可講的。

首先,尋常車駕很難進入這裏,並且就算是能進入到這片街區,也存在許多地段的限行,因為沒人知道哪棟樓裏存在什麼貴賓,導致某些樓區的周邊進行的安全管製會臨時加嚴。這個秩序,是整個恒泰館區受官方批準,擁有的自主調配權力,也因為這一特例,其實京都拉散客的馬車大多是不願意接到達這裏的生意的。

也不知道這個趕車的年輕夥計是自己本身不在意這些,還是因為他是外來人士,落地不久,不熟悉這些本土上特有的套路,才會在順利來過這裏幾趟後終於還是‘著了道’。這裏不是普通居民區,街上很難尋找一個可以問路的人,一旦迷了方向,在這樓高遮目的街區,要找路出去還是有些難度的。

不過,導致這夥計繞在這裏這麼久的最關鍵一點,是當他轉了幾段路後,終於找到人可以問路了,卻遭到對方的鄙夷和近似驅逐的待遇。原因可能是因為,那位長得五大三粗硬漢模樣的仁兄,似乎是某位權貴的侍從,然後把迷路了所以來向他問路的年輕車夫當成了不良人,於是本來就轉得有些東南西北失了方寸的車夫就愈發迷道了。

通過這番交談,莫葉也才知道了,原來這車夫在剛才載她來的路上,所說的那為數不多的載人來這片街區的經曆,載的人便是阮洛和王哲。而王、阮兩人也知道,剛剛便也是由這車夫將莫葉載到旗還樓前的。

這可真算是巧緣了。

於是三人在年輕車夫的邀請下,坐上了這輛‘迷途’的馬車。因為有這一段巧緣鋪陳在前,雖是又加了個陌生人進來,但絲毫不影響四人之間的聊資融洽。四人一車有說有笑,坐車慢慢行出了這片街區。

出了恒泰館街區,馬車行於內城鋪青石板的寬闊街道上,在速度上多少還是有點限製。有些無聊的路程上,之前聊了一段,這會兒興致到了,四人便互通了姓名。

這車夫叫楊十二,其實是有姓沒大名的,因為在家中排行十二,所以便這麼稱呼了。

楊十二出生時正逢亂世——其實就算不逢亂世,一個普通家庭也不好養活這麼多孩子——時至如今他的家已經尋不到完整。為了托思於早早就不見了的父母,也因為楊十二這名有點拗口,不便於他廣攬生意,所以他就給自己改名叫楊陳。

姓是本姓,名也是姓,果真是很好記的。坐過他的車的人,大多能記得有個駕車快穩好技藝的人名叫楊陳,順路生意因此能拉回不少。

莫葉來京之前的生活軌跡總是盤旋在禮正書院內部,書院裏的那些少年書生都是有明朗誌向的世家子弟,在取名這個問題上是很有一套講究的。姓名的涵養關乎一個人在交際時給他人的出次印象,對姓名敷衍了事的,除了可能因為其家庭本無需承受交際之重,大抵還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頹態吧。

畢竟就算是普通家庭,也有給自家孩子取個好聽點、正式點的名字的自由,而楊家沒這麼做,其中原因可能有很多條,但大致都是朝向一個方向——楊陳的童年,應該是不太美好,並且還十分混亂的。

不過,楊陳應該還是有些例外,否則他前麵的十一個哥哥都這麼來,豈不是亂了套了?但轉念一想,可能正是因為身世飄零,這樣的自稱才能多多少少對自己有點安慰,提示自己,曾經也是有父母嗬護的。

若不是如此,原本兄弟十幾人坐於一屋,不需楊十二改名,就這樣從一到十二的叫喚上一圈,雖然有些繞人,但那種熱鬧勁兒,想必是讓人心懷暖妥的吧?有這樣的家庭團圓,誰願意去改名、去以名祭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