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過楊陳的姓名故事,莫葉才能這麼近距離的了解到,世上還有把母親的姓氏做名字的人,後又心念這些,不禁默默有些唏噓。
同時莫葉也是少有的肅然想起,自己除了有名,還有字。因為一直派不上用途,所以莫葉突然發現,自己差點快忘記了這兩個本該與自己有緊密聯係的字。相隔數年,關於書院院長贈的表字,以及那兩個字寄予的意義,漸漸在莫葉的腦海裏清晰起來。
……
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見到熟人,興致都被挑了起來,離開旗還樓所在的那片高樓林立的街區後,楊陳又熱情做東,主動請願,要載三人直接回家。三人也沒客氣,王哲給楊陳指了條主行馬車的道路,四人一車便向城東行去。
王哲指給楊陳的路,是京都十分有名的環城商道。此道路基於圍城內側建設,形呈一個非常大的‘口’字。
這條路的路基跟城外的四郡官道是一個建製,看起來會顯得比城內主流的青岩街麵要顯得粗糙和缺失美觀,但它的承重耐壓度是青岩拚鋪的街道遠不能及的。而它如四郡官道那樣加入軍方工藝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的特別用途,環城商道是內城主要的貨品物資輸送紐帶。
這樣的路麵,自然是可以走馬車的,並且還可以走得很快,因為上這道的馬車速度都不慢。
四人一車離開旗還樓後,時辰不早也不晚,環城商道的貨運流通量在上午辰時左右會達到最高,下午基本上沒什麼擁擠之事,隻有傍晚還會有一個小風潮。申時作為一天當中,城內外貨品流通的最後一個比較擁擠的收尾時間段,四人恰好避過了這一點,在未時兩刻車行此路上,顯得頗為悠哉。
楊陳一路上都是在有意無意的玩著手裏的馬鞭,根本沒怎麼用心去操控那匹拉車的馬,但那匹馬依舊走的又平又直,十分乖順。莫葉一路上旁觀這一切,思路不知不覺就奔向了那天差點踩死自己的那匹馬身上。
以當時的環境,東城門前的空場比現在的環城商道可是要寬敞多了,可是當那匹馬驚癲時,情勢還是那麼的不好控製,不止自己,就連站得離事發地老遠的路人都差點遭殃。
回憶起那天的驚險,莫葉下意識的問了一聲:“小哥,似乎馬也是會自覺認路的。”
莫葉看似隨口一問,心情正悠閑著的楊陳沒有多想什麼,很自然的就點了點頭,也是隨口解釋道:“這牲口幹的就是這行道的活,除了腳力好,也再沒別的什麼長處。受過幾年訓的馬都是會識路的,像這樣的直道,它都認慣了,一上道就知道專行一線,路再寬也不會扭來扭去。你若有興趣觀察,就不難發現,它走了這麼遠,四蹄邁開都沒有移出一個寬窄範圍。”
“噢……”莫葉的眼中自然流露出了佩服的神情。隔行如隔山,外行人聽內行話,如果不是絲毫不感興趣,反之就會是覺得非常有趣味。
但在隔了一會兒後,她忽然開口問了一個不洽於此時氣氛的問題:“那麼一匹馬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忽然驚癲呢?”
“在不同的環境下,致使這種情況的原因可以有許多種……”楊陳剛剛說到這裏,忽然就將話打住。眼中遊戲的散漫感漸漸聚斂在眼底,坐在車前板上的他直了直靠在車門沿上的脊背,側頭看了莫葉片刻才換言道:“莫小姐,在下冒昧一問,你問這個做什麼?”
莫葉的那個問題問向楊陳算是問對了人,作為以駕駛馬車為營生的車夫,漫漫長路,無論是載人還是載貨,首要防範的困擾就是近在眼前的拉車之馬。知道怎樣讓馬一路上都走得平順的好車夫,自然也懂得一些構成馬兒不穩定情緒的原因。
隻是莫葉突然這麼一問,沒有什麼前陳,其動機不得不讓走南闖北、江湖閱曆已成習慣的楊陳心起一絲戒心。
~
PS:
四郡官道的介紹,如果書友有興趣,詳見卷一145章。在本文的構思設定中,本文主國朝昭國投資建設有兩種官道,四郡官道的造價是最高的,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作為集居住與國防為一體的大都會,京都的防禦工事必然是舉國之最強。環城商道就挨著城樓修,摻入軍工技藝,除了平時作為內城高速紐帶,也是有一些軍事意義的。作者我就先挖個坑在這裏了,這算是比較大的劇透吧,嘿嘿!
最後,關於母姓為名,其實楊陳是個引子,為了隱釋莫葉也是母姓為名,這個我在前文中其實隱晦的寫到過,不知道有誰看出來了沒呢?
(以上廢話不算收費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