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晚年桑梓辦畫展 人與畫俱可傳世(1 / 1)

1982年,內江市委統戰部發文糾正“文藻老右派”錯誤的決定,恢複其政治名譽。1984年5月8日,民盟四川省委發文恢複文藻民盟盟籍。

1986年秋,87歲的文藻決定在家鄉內江,舉辦他建國後第一次個人畫展。耄耋之年,還能在家鄉舉辦一次個人畫展,別提多開心。畫展的頭一天,文藻激動得夜不能寐,他喃喃細語,對妻子餘又陶說,“此生無悔矣!”

餘又陶笑容滿麵的看著他,她為丈夫驕傲!

畫展結束,作品被熱情的市民搶購一空。觀眾好評如潮,交口讚譽,驚歎文藻公精湛的藝術、寬闊的胸懷和含垢忍辱的高尚情操,對老人的不幸身世,充滿了惋惜與同情。誰知,解放後他回鄉的第一次畫展(解放前他在家鄉也舉辦過多次畫展),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次畫展了。

1984年12月15日,他收到了恢複他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的通知。五兒堯輝相將通知給他看時,他凝視良久,淡淡地微笑著搖了搖頭,眼眶裏飽含著熱淚,默默地念叨著,許久才說出這一句話:“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後來,文藻聞聽為迎接內江解放作了大量工作而被屈打成反革命組織的五人小組“安全委員會”的民革成員鄧樹仁等同誌亦相繼得到“平反”。文藻歎曰:“是該還原曆史的真實麵目啊!”心中一塊久懸的石頭終於落地。

回首自葉落桑梓文藻的“政治生命”落實後,他喜看自己的一大家子,幾個孩子都很爭氣,憑各自打拚,在各地安家落戶,安居樂業。五兒輝相紮根深圳,闖出一片新天地,成為深圳鼎鼎有名的大畫家了。文藻先生已覺心滿意足矣!

1988年3月24日,文藻先生無疾而終,辭世於內江城區新建村,享年90歲。四川省文史館、內江市政協、中共內江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老幹部局、市級各民主黨派、市工商聯等單位團體,為文藻先生舉行了公祭。在悼詞中肯定了他在白色恐怖下不畏艱險,在革命鬥爭最危急時刻,不懼生命危險,仍秘密為黨工作。特別是為內江和平解放作出了很大貢獻。並評價說,文藻同誌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經曆過革命所遇到的嚴重挫折和艱苦的環境;他經曆過他個人長期受到的錯誤對待。不管在何種情況下,始終堅信馬列主義,堅持毛澤東思想,堅信黨,不愧為一位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家,而且還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一位傑出的人民藝術家;在艱苦的生活歲月中 ,又長期與人民群眾生活在一起,堅定地為人民服務,義診上萬人次,成為一位人人稱頌的民間好醫生。

當時骨灰掩埋在西林寺後牆下與張大千紀念館址相望,(因西林寺建設張大千紀念館及其他建設需要,文藻墓現已遷至市中區靖民鎮他生前收養的女兒居家處附近)。

文藻學生梅曉初感慨而詠曰:一抔黃土臥斜陽,無愧山河筆下嬌。有同仁贈聯雲:雅譽清才,九旬三絕詩書畫;高風亮節,一樣千秋鬆竹梅。在堯文藻逝世一周年的悼念會上,他的學生梅英再獻有挽聯雲:斯翁已乘黃鶴雲,卅年前曆盡艱辛:憶蓉城劫火,雙河設帳,西林流寓,窮巷炊煙,更淒心,薤歌聲咽,暮山碧;故山猶望白雲歸,九十載寢饋丹青:悵燕台走雪,洱海棲霜,隴上吟風,祁連嘯月、最縈懷,桑榆空負夕陽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堯老已經辭世多年了,由於曆史原因,他的名聲未能與同學李苦禪、王雪濤同名。堯老一生繪畫藝術作品遺留不多,尤其是民國時期到文革之前(24歲——67歲之間)的無數件詩詞、繪畫的精品佳作,絕大部分毀於文革塵埃之中;但尚有百來件佳作流落民間,為追隨者收藏。現在所見的畫作多為堯翁八十歲以後作品。幸有其子堯輝相繼承他的事業,成就頗豐,並有堯氏三代四代傳人研習繪畫藝術,堯老在九泉之下可以欣慰了。應該說這是老藝術家藝術生命的延續。堯文藻繪畫藝術給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人類的希望正於這生生不息的傳承中。一代國畫大師溘然而去,骨灰埋在西林寺後牆牆下。

邑人梅曉初感歎雲:“一杯黃土靜臥斜陽,與臨近之張大千紀念館對視,貧富昭昭矣,唯無愧對多嬌的江山。”

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曾高度評價:“世界上有沒有既人以畫傳,又畫以人傳,即人、畫皆可傳之者呢?堯文藻先生就是人、畫皆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