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搏上一搏(1 / 2)

本站公告

半路上,蘇鹹熙自然是回了客棧。而風滿樓一行人趕到韓王府的時候,王府長史魏文淵說王爺已經進宮了。

風滿樓來不及半點耽誤,立馬快馬加鞭的向著皇宮的方向行去。這個時候,已經看到很多準備早朝的官員們,或坐轎的,這一些一般是文官,而且還是品級比較高的。或坐馬車的,這些一般是低級文官。也有騎馬的,不過卻是武官居多。

風滿樓快要接近皇宮的時候,卻見天色微微發白,卻更是黑暗。也就是越快要天亮的時候,這天的越是黑暗,基本上近處都分不清方向了。

不見趙元侃的影子!風滿樓暗暗著急,董超問道:“大人,這是要進宮嗎?”

風滿樓想了想,說道:“不是!”況且未經宣召,也不一定進得去,而且也沒有人帶領,最主要的是,現在時間不早不晚,大家都忙著準備早朝呢,皇帝也是一樣。

趙元侃一定是被人帶走了,風滿樓如此想著。從趙元侃的府邸,到皇宮這段距離,一直都沒有發現趙元侃的蹤跡,那就是一定被人帶走了。這些人殺害趙元侃還沒有可能,最有可能的,便是將趙元侃給支開了。風滿樓如此想著。

把董超和王英弄得莫名其妙,問道:“大人,怎麼現在倒還直接回府了?那事情不辦了?”

風滿樓笑道:“人家既然已經搶在咱們前麵了,咱們便已經失去先機了。現在也隻有想辦法亡羊補牢了。”

風滿樓沒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趙元侃的府上,找到了郭槐,然後將孫嶼的話,寫成了奏章,交給了郭槐。讓郭槐進宮,想辦法交給皇帝。

風滿樓相信,郭槐肯定能夠辦到。因為他叔父郭安,乃是皇後身邊的太監。至於這麼做的後果,風滿樓不知道。但是相信會很嚴重,因為奏章沒有按照法定程序上,自己這“杖一百”的刑罰,恐怕是逃不掉了。

心裏卻暗暗的想道:“今日魏王一定會爭取儲君的位置,而且可能是最猛烈的一次!”想到這裏。要是自己這封奏章,將魏王的陰謀給戳穿了的話,也值了。隻是這一百杖,可要自己去承受了。

想到這裏,風滿樓心裏很是矛盾,既希望不要被官家收到奏章。又希望官家收到奏章!這一天,便是在矛盾中等待著,連覺都睡不踏實!

現在到了年底,馬上就要過年了,事情相對少了一些,但是這一次的朝會,大家卻準備了很久。因為上一次朝會過去。已經三四天了。而皇帝平時便是批閱一些奏章,這朝會,便是臨朝視事,向來是各級官員和皇帝們議論政事,統一意見的時候。

皇帝的任何旨意,都必須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凡不經中書門下,而由內宮直接發出的指令被朝野視為“斜封墨敕”,因其未經法定程序頒布。理論上不具有法律效力,有關行政部門可拒絕執行。於是,便有了“不經鳳閣鸞台,何以為敕”之說。

如果到達中書省的旨意,中書舍人們,必須經過檢驗之後,加蓋公文。再發往相關機構。而且中書舍人們還有封駁的權利。而在門下省的旨意,具有這樣權利的,便是給事。但是,門下省現在基本上成為了中書省的附庸。但是。實際實行封駁之權的,更多的還是通進司和銀台司兩司。

兩司進出的奏章詔書之類,因為經常和政事堂打交道,漸漸的也變成了政事堂的下屬單位,這封駁之權,也漸漸的被政事堂給拿過去了。加上本來政事堂便是中書門下平章事們的天下,因此,大宋朝如果還有人敢對皇帝說不的,便隻有這些宰相們了。

而且中書省已經沒有前代那麼有實權了,因為上麵還有個政事堂,是由宰相們負責的。

而關於臣下的奏章,京外官員中的前兩府大臣以及奏報軍情急務者,在京官員中上殿奏對及任職大兩省的官員,允許使用劄子奏事。劄子也是宰相處理政務的一種文書形式——“故事,惟中書執政官行劄子,以出政令”。除上述人員外,其他官員及平民百姓奏事均要使用奏狀。

奏章有兩種封裝方式。宋朝法律規定:事涉機密者,如急事、災異、妖術、獄案,或臣僚自有所陳,或奉旨分析事狀,均采用實封,其餘的一律通封。臣下接到尚書六曹等中央機關的行政指令後有不同意見也允許實封複奏。

凡係實封者,並令依例程封書畢,更用紙折角重封,準前題字及兩折角處並令用印,無印者細書名字。

而政事堂的權利之大,便是由此產生。臣僚的章疏不僅在皇帝批準後要送中書擬旨,當皇帝不知如何處理或舉棋不定時也會交給政事堂的宰相們“詳定”。這是宰相執政的日常工作,也是宰相的職責所在。

而最近兩天,皇帝收到的奏章,便有一封,是李穆的請辭奏章。按慣例,官員遭到彈劾,是要上奏請辭,暫時離職的。

因此,今日的朝會,李穆便沒有參加。朝會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對李穆的處理。李穆的請辭奏章,卻是被趙光義留中。所謂留中,便是留於禁中,不予以表態,不予以處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