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許多重要工作, 但很少有人知道。”
為什麼?因為在那之後,彭桓武很快帶著學生們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氫彈的研究工作中去,甚至開創性地把人員分成了三個組,分三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突破,以提高效率和成功的概率。
結果這個法子還真有奇效,彭桓武的學生於敏帶領的小組便率先在上海破解的研製氫彈的關鍵課題並拿出了完整的方案,不久後便在國家批準下進行了試爆實驗,三年時間,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實現了質的飛躍。
而當中國震驚世界時,彭桓武卻默默離開了,他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研究中去,平淡無聞地繼續搞學術工作,用自己的知識努力加強著我國國防科技戰線。
直到1984年,第九研究所替當初貢獻卓越的一批科學家申報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時,彭桓武的名字排在首位,也是第一完成人,按照規定,獎金和獎狀每個人都有,但是獎章由第一完成人保管。
結果所長把獎章送去的時候,彭桓武竟然直接拒絕了,隻是簡單說了三個字:“我不要”。
目瞪口呆的所長李德元進退不得,隻好告訴彭桓武,以他的身份如果不要這個獎,那麼下麵的科學家們就都不敢要,他們的獎金和榮譽就都沒了,聽到這話,彭桓武才勉強收下了,但他仍多次強調,獎章屬於全體同誌。
實際上,彭桓武在生活中更是“怪”得非常,很少有人能想象,他不懂一點人情世故,不會洗衣做飯,生活處理得非常糟糕。
同時,這個老物理生不懂文學,不看小說不看電視劇,但卻能寫一手非常浪漫的舊體詩,他對藝術領域一竅不通,但酷愛音樂劇、歌劇......
因為工作繁忙、因為最新學術,彭桓武甚至於到43歲才和人結婚,但在後半生裏,他又與夫人劉秉嫻恩愛有加、相敬如賓,當他62歲那年劉秉嫻去世時,他痛哭多日,悲傷欲絕,此後終身沒有再娶。
對於很多人來說,彭桓武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教授、是一位從不出錯的導師、是一位享譽國際的物理學者,但在生活中,他卻經常給人帶來一些“非同尋常”的體驗。
彭桓武能夠把數字、公式記得一絲不差,但平時卻老忘記一些簡單的小事,以至於有人還以此打趣,專門去問他錢偉長戴不戴眼鏡,結果彭桓武竟然答不上來,而實際上他當時已經和錢偉長在同一個小組中共事了4年之久。
同時,彭桓武在“理財”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規矩,以他的身份,外出出差是一定能報銷的,但他卻每次都堅持,如果去參加學術會議,沒能作出貢獻,就不能報銷,而平時出門更是絕不坐公車,高齡時還時常和普通人一樣擠公交。
這一點在彭桓武去世後進一步體現出來,2007年,九十二歲高齡的彭桓武老先生因病離世,他在遺囑中捐贈了自己的全部存款、藏書、獎章甚至器官,而且強調不要任何追悼儀式、紀念活動,喪事也從簡,骨灰和妻子一道歸返自然,不留在任何公墓,而那枚“兩彈一星”金質獎章,則被捐入國家一級軍事博物館。
彭先生無疑是一個偉大而高尚的人,在離開我們之前,他什麼也沒帶走,但在離開我們之後,他留下了太多太多,在新中國最早的一批學者中,他是先驅級的人物,帶來的影響和福澤一直綿延至今,令後輩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