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怪老頭,真院士-彭桓武(2 / 3)

到了1946年的時候,彭桓武已經有資格受邀參加二戰後第一次世界基本粒子會議了,當美國造出原子彈震驚全球後,沒有哪個國家不把目光投入這一領域,而作為一個聲望在外的精英,彭桓武收到了多方邀約,開出的條件都優厚無比,足以讓他成為錦衣玉食的人上人。

但彭桓武拒絕了,在1947年時,他的選擇是,回到中國。

這個決定我們聽起來似乎並不奇怪,但在他周圍的人眼中,卻完全不能理解。

因為當時的新中國甚至還尚未建立,且不說多麼積貧積弱,以彭桓武的能力,即便他回到國內,他又要能做什麼研究呢?國家哪有那樣的條件供他做學術?

可是他還太年輕,留在國外,完全有機會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更大、甚至震驚世界的成就。

不過彭桓武的回答非常簡單:

“...因為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而彼時的他剛剛收到自己已經入選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名單。

正式歸國後的一段時間內,彭桓武的確有些無所事事,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社會安定下來,急需開始發展自己的科技力量,彭桓武才和錢三強一起,被委派組建了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壯大和培養我們自己的學術力量。

真正的難關出現在1960年,此時中國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指導下,正傾全國之力攻關原子彈,在艱難的時刻下,蘇聯援助是極為重要的,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中蘇關係的惡化讓全部專家撤離,核心技術也被封鎖。

在至暗時刻來臨時,錢三強找到了彭桓武,傳達中央領導的指示,請他出山坐鎮自研核武的大關,彭桓武問:“找老頭子幹什麼,現在不是有鄧稼先那些年輕人嗎?”

錢三強連連搖頭:

“家國大事,需要年輕人的衝勁,但您這種穩如泰山的老教授在,大家都安心。”

北京第九研究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 6 號院,是中國核武器事業起步的地方,而彭桓武很快受命來到這裏擔任了副所長,接替蘇聯專家開始展開我國自己的核武研究。

在九所,科研經驗豐富的彭桓武發揮著領路人的作用,為研製原子彈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他的地位極其重要,不僅自己工作量很大,同時還要給年輕人上課,幫助他們豐富經驗,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同為“兩彈元勳”的於敏、周光召、黃祖洽等人都是彭桓武的學生。

兩彈研發過程何其艱難,在這裏便不多贅述,而在這一過程中,彭桓武始終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因為在從0到1的道路上,最難的問題反而是自信。

比如1961年時,在一個重要數據上,我們得出的數字總是和蘇聯專家留下的對不上,無論怎麼算都無法突破,最後還是彭桓武親自以“最大功原理”倒推出結果後,確定蘇聯專家是錯誤的,這給了我們的學者們極大信心。

還有,當年輕的留美博士鄧稼先拿出自己的一套設計方案理論時,大家發現和我們以前掌握的資料有著很大不同,所以不少人都對鄧的方案持懷疑態度,而還是彭桓武在看過後全力支持鄧稼先,並呼籲“要相信我們自己的結果”。

在那個特殊的時候,彭桓武帶來的作用是難以想象的,而且在基礎工作上,他也承擔了太多,既要自己鑽研,又要管理人員,還要統籌全局。

但在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於西北荒原引爆後,錢三強卻發出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