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1924 年 6 月—1986 年 7 月),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組織領導了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的研究,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了 1967 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與試驗工作。20 世紀 70 年代初以來,在組織領導與規劃中國新的核武器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1985 年、1987 年、1989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4 項。1999 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入選 100 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大型成就展”1970—1979 年英雄模範人物。
鄧稼先將自己的智慧、個人幸福及生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的國防事業。1986 年他患癌症住院,國防科工委的同誌在探視他時說:“我們國防科工委的同誌們都很敬重你,想聽聽你的人生箴言。”他稍加思索說道:“選擇了核武器,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和付出。可是,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假如生命終結之後能夠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求學報國
1924 年 6 月,鄧稼先出生在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世家,40 天後,全家搬進北平。他的父親鄧以蟄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所以他從小在清華園中長大,在園子裏,他就立下了強國興邦的誌向。“七七事變”後不久,北平淪陷。當時,13 歲的鄧稼先正在北平崇德中學念書。這是英國人辦的教會學校,各門功課照開不誤。這樣,鄧稼先就同父親一道留在了淪陷後的北平。此後,在短短的 10 個月裏,日寇侵占了從北到南的大片國土。當亡國奴的屈辱,中國會不會亡的焦慮,日寇的凶殘蠻橫,家庭生活的一落千丈,使鄧稼先第一次懂得了什麼是民族壓迫和民族仇恨。有一次,日寇攻陷了一個城市,他們逼著老百姓參加“慶祝”遊行,鄧稼先氣憤地把小旗子扔在地上,踩在腳下。這事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他們找到鄧稼先的中學校長,校長對生病的鄧以蟄教授說:“趕快讓你兒子走吧,怕要出事啦。”於是,16 歲的鄧稼先跟著大姐鄧仲先離開北平,輾轉來到雲南。1941 年,鄧稼先考上了西南聯合大學。
在抗日救亡的呼聲中成長起來的鄧稼先,高唱著“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西南聯大校歌走上科學之路。為了實現科技強國的夙願,他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1946 年初秋,22 歲的鄧稼先大學畢業,被聘為北京大學物理係助教。1947 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留學美國。臨行前,他說:“隻要祖國有需要,我馬上回國!” 在西南聯大打下的堅實基礎在美國學習的時候顯露出來,鄧稼先各門功課優異,並且拿到了獎學金。甚至第二外語課他一次沒上過,居然也能順利通過考試。1949 年,新中國成立的息,讓鄧稼先激動不已,但他的學業也正處於最關鍵的時候。3 年的博士課程,鄧稼先僅僅用了一年零十一個月便讀完學分,並完成了博士論文,1950 年 8 月 20 日,26 歲的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9 天後,鄧稼先啟程回國,回到那一窮二白的祖國去。他記得小時候離開北平時父親的囑托“要學科學”,他也堅信中國共產黨必將領導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而建設國家需要人才。他眼下迫切要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報效在科技方麵還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祖國。
1950 年 10 月,回到祖國的鄧稼先很快被安排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一直到 1958 年的 8 月錢三強交給他任務的那一天。鄧稼先從錢三強的辦公室出來後,心裏非常明白,從今以後,他必須隱姓埋名,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做報告,不能出國,不能隨便與人交往,不能說自己在哪裏,更不能說在幹什麼,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對於一個保持著兒時天性的人來說,相當一段時間裏,他有種被束縛的感覺,但是新中國需要原子彈以壯國威。因此,回到家他對妻子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了,沒有說具體是什麼工作,隻是告訴妻子做這件事,他就是死了也值得,家裏的一切便托付給妻子了。向來不愛照相的鄧稼先,與妻子照了一張全家福,那一年鄧稼先 34 歲。沒有人知道鄧稼先在哪裏工作,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其實,他那時工作的地方與家隻隔著一站路,嚴格的保密紀律讓鄧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變了,他從此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沒有做過一次學習報告,甚至親友間的聚會也避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