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魔芋大王-何家慶(3 / 3)

何家慶發現這裏常年濕熱,平均溫度將近16℃,而年降雨量卻少得可憐,但總有適合旱地的農作物。

他走訪了上萬戶人家,發現了被人們晾在一旁的“魔芋”,魔芋正好適應當地的環境,可以大麵積種植。

有了方向後,何家慶隨即拿出1000元購買了一批魔芋種子,帶領百姓設立了共500畝地的31處試驗田。

百姓們自然願意聽從他的指揮,在他們眼中,何家慶就是再生“焦裕祿”,不辭辛苦的為民解憂。

何家慶的選擇是正確的,到了豐收季,所有的試驗田全部成功,總收益超過了400萬,自此,他也有了“魔芋大王”之稱。

然而,這並不是何家慶的終點,他還要竭盡所能走更多的路,讓更廣闊的土地結滿果實。

一封“絕筆信”

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我已經離開家了。

我一直在尋找幫助西部貧困山區的途徑,

人類最易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行為特征就在於相互幫助。

倘若不幸,這封信就算是我對你的最後交待。

這封“絕筆信”是何家慶在去大西北時留給女兒的。

他帶上了家中的全部存款,不惜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和丈夫”。

何家慶有更高更遠的夢,他希望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再沒有受饑寒交迫侵蝕的窮人。

這一年,何家慶已經49歲,因長期奔波操勞的影響,他的身體已經亮起了紅燈。

可他不畏懼,他寧可犧牲在路上,也絕不放過造福百姓的一絲機會。

沒想到,這一趟大西北之行他走了305天,轉輾了8個省,300多個縣鄉,狀況遠比大別山更為凶險。

在貴州一帶,他曾遭遇過劫匪的攔路,為了保命,隻能舍棄口袋中的3000多塊錢。

這樣一來,何家慶的狀況更為糟糕了,他去當地人家討食,被當成乞丐,嘲笑過後又險些挨打。

好不容易走到了車站,乘坐大巴車準備前往下一站,在半路卻遇到了山洪,多虧他及時跳窗,而同車的27人無一幸免。

這都是何家慶在野外生存練就的本領,比他人更靈敏的身姿和更快的應變能力。

每一次劫後餘生,他都沒有停下腳步,即便心中裝著對妻女的不舍,他依然咬緊牙關往前走。

何家慶要將種植魔芋的技術教授給每一個農民,但頻遭懷疑。

人們不解,為何一個教授放著幹淨明亮的實驗室不坐,偏偏要來大西北受苦?

麵對猜疑和質問,何家慶不厭其煩的教授著種植經驗和防蟲技術,一路走一路講,造福了2萬餘人和50餘家相關企業。

這趟大西北之行收獲滿滿,他將成果擺在了眾人眼前,所有人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但隻有他知道,路上的他有多麼絕望,曾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了生存念頭,在毅力的支撐下,拖著80斤的身體邁進了家門。

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一致認可,因此獲得了10萬元的獎勵。

何家慶不顧妻女的想法,直接將10萬元轉手捐給了貧困山區。

短暫的休息過後,他依舊沒有要停歇的意思,不是奔波在山間,就是趴在桌前寫資料。

日子一晃就到了2019年,何家慶已經步入古稀之年,本該頤養天年,他卻又跑到了安徽潛山調研“栝樓發展”。

隻不過,這一次他沒有那麼幸運,病倒在了路上。

被送去醫院時,醫生連連搖頭,遞上了一張診斷書——癌症晚期。

在生命的最後,何家慶一邊注射著營養液,一邊寫著調研報告,他要將畢生所學全部留下來,留給後輩。

2019年10月,“傻教授”何家慶永遠的停止了呼吸,而在這最後一刻,他也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了出去。

何家慶的一生頗為傳奇,雖然生前被百般嫌棄,但死後身披國旗,這就足以證明了他的偉大。

這個中國最“傻”的教授,值得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