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共產主義傳播到我國,我國積極向蘇聯學習先進知識技術,彭士祿也被派到了蘇聯留學,學習蘇聯的機械工程技術。
抱著報國之心,彭士祿廢寢忘食,苦學了5年,獲得了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稱號,終於準備歸國效力。
當年,美國製作了核潛艇,我國主席也希望能有一艘自己國家的核潛艇,中央決定用一批學化工機械工程的留蘇海歸改行研究核潛艇,這其中就包括彭士祿。
當年,時任國防部的副部長陳將軍找到彭士祿,問道:“國家準備挑選一批化學機械工程專業的人員,改行學習核動力專業,其中包括了你,你願意不願意去?”
“隻要國家需要,無論何時候,我都願意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彭士祿如此回答道。
“好樣的!不愧是彭湃的兒子,有出息!”陳將軍非常欣慰,果然虎父無犬子啊,他仿佛在彭士祿身上看到了彭湃的影子。
接下來,國家將這批人員送到了莫斯科,改行學習核動力專業。
化學機械工程和核動力這兩個專業完全不沾邊,之前學的東西根本派不上用場,重新學習全新的知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即便如此,彭士祿也從來沒有絲毫懈怠,他求學若渴,為了能盡快回國做貢獻,他日以繼夜地發奮學習,終於學有所成。
1958年,彭士祿學成歸來,被安排進了北京原子能研究所。
4為國家核事業“切胃”
彭士祿學習非常刻苦,工作起來也是常常是超負荷,常年高強度的工作,讓彭士祿身上大大小小各種毛病都蹦了出來。
彭士祿異於常人的廢寢忘食的精神,讓他患上了胃病。
同事、領導、黨組織經常勸彭士祿休息,去看病,但是彭士祿哪裏肯去呢?他心裏放不下團隊,放不下工作,以至於看病的事情一拖再拖。
機器也經不住長年累月的消耗,何況是人呢?在一次調試機器的時候,彭士祿倒下了。
隻見他用雙手緊緊地捂住自己的肚子,額頭上的漢珠不停地往下淌著,樣子看上去非常痛苦,劇烈的疼痛竟讓他暈了過去。
同事們趕緊將他送到了醫院,經過檢查,醫生得出的結論是——急性胃穿孔。
急性胃穿孔需要給胃進行修補,但是如果穿孔程度嚴重,無法修補的情況下,則需要進行大麵積胃切除手術,而彭士祿的情況就是後者。
最後,醫生建議切除胃部穿孔的部分。為了不讓情況繼續惡化,彭士祿不得不接受了醫生的建議。
情況緊急,醫生準備好手術工具,當場給彭士祿做胃切除手術,當醫生切開彭士祿的胃時,發現裏麵都潰爛了。最後,醫生不得不將彭士祿的胃切掉了四分之三。
彭士祿為了國家的核事業,沒日沒夜地勞累,從不肯給自己休息的時間,使得自己身體透支,最後舍棄了四分之三的胃,直到晚年,彭士祿都是靠導管給自己提供營養。
正是彭士祿的無私付出,才有了我國核事業的輝煌崛起。1988年,我國首部核潛艇從水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此時彭士祿的名字才出現在觀眾的視線。
因為當時核潛艇的研究是最高國家機密,彭士祿的存在也是國家機密。一直到核潛艇的成功研發,他才最終亮相在世人麵前。
為什麼有些人的毅力總是格外地強?因為支撐著他們的是愛國的信念。
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並且這種力量是可以傳承的,像彭士祿傳承父親的愛國信仰,這是血液裏與生俱來的傳承。
愛國信仰還可以通過精神感染進行傳承,例如我們看了彭士祿父子倆的愛國故事,精神上受到觸動,進而萌生強烈的愛國心,如此便傳承了他們父子倆的愛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