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2 / 2)

此時的田家炳還不知道,廣納貧困學子的田家炳學校,會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為成千上萬的學子送去知識的春風。

百校之父

1992年,田家炳決定將工廠開到廣東去,在東莞成立了新的化工廠。

此時的中國,各行各業都處於蓬勃生長的階段,也正是亟需技術和經驗的時候,田家炳的工廠經過多年商場的錘煉,早已是現代化、自動化的流水線,一切流程科學、高效,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個非常好的示範性企業更是當時的納稅大戶。

企業做起來了,田家炳的慈善事業也沒有落下。

他的田家炳中學開遍了全國各地,在他的多年努力下,一共資助了93所大學,為他們提供教育資金和實驗器材;166所中學、41所小學,這些學校的誕生,如同在貧瘠土地上種下的一顆種子,隻等時間,就能結成甜美的果子。

除了學校,圖書館、醫院也是他重點關注的領域,在他的資助下,共計1800多間圖書室為學子們築夢之路添磚加瓦,29所醫院為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田家炳將公益事業做到了極致,從學校到配套的圖書室,再到醫院,甚至連道路和橋梁的鋪設也有他的身影。

這些被他資助的地區,都是田家炳真實走過的地方,並非是別人口中的“聽說”,正因為他看過那裏的風土人情,也知道那裏的孩子們多麼渴望讀書,而幫助這些孩子改變命運,就是田家炳的願望。

這些公益項目的支出,自然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並非一帆風順的,田家炳的工廠也是如此。

90年代末期突然爆發的金融危機,險些將田家炳的公司打散。

工廠的運營就已經步履維艱,但田家炳還惦記著曾經約定好捐贈的款項,生怕因為資金問題,影響整個公益項目的進展。

為此,他大手一揮,迅速低價變賣了全家人居住的900平米的大別墅,而這座別墅,田家人已經住了37年。

他的“衝動”獲得了全家人的支持,或者說,在過去幾十年受到了田家炳熱心慈善的感染,一家人都很支持田家炳的行為。

在田家炳看來,自己隻是失去了一棟別墅,住的地方沒有之前那麼寬敞舒適,但換來的卻是上萬名孩子們幹淨整潔的校園,這是一筆怎麼算都不虧本的生意。

田家炳的一生中,為慈善付出的太多太多,這也讓他獲得了諸多榮譽,其中最有分量的那一份榮譽,莫過於“中國百校之父”的稱號,這是對他畢生心血的總結,更是對他的認可。

摳門到了極致

身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富豪,田家炳的生活卻可以說簡陋到了極點。

在大眾印象中的企業家們,總是衣著光鮮靚麗,戴著名表開著豪車,隨身陪侍著許多助理們前呼後應,揮揮手就有服務人員前來關照……

田家炳就顯得有些另類了,一雙鞋子穿了一年又一年,眼看著十幾年過去了,還穿在腳上;藏在鞋子中的襪子縫縫補補又三年,直到不能穿了才“光榮退休”;

唯一的手表是一塊老的不能老的電子表,款式落伍到連不關注外表的田家炳都覺得有些不體麵,隻能裝在口袋裏,看時間的時候再拿出來;

中國人十分看重的八十大壽,田家炳也過得潦草省事,不擺酒不請客,不講任何排場和麵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個飯就算是完成過壽的任務了……

這樣的“摳門”放在普通人身上也讓人難以置信。

曾有記者暗地裏探訪過田家,這才發現,田家連礦泉水瓶都要循環利用,一家人每個月的生活費用隻有幾千元,別說跟其他富豪相比,就是跟中產階級相比,也是非常“貧窮”的生活方式了。

正因如此,在看到田家炳毫不猶豫的以“千萬”“億”為單位向慈善事業中扔錢時,才更讓人感覺到他身上的大愛與情懷。

名標星座,澤蔭神州

1993年,中科院將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聽到這個消息的田家炳喜不自勝,他驕傲的說:“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歲。

臧克家曾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用來形容田家炳同樣恰當。

田家炳離開了,但隻要他所資助的學校還在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那麼他就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