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1 / 2)

一個人能有多窮,一雙鞋穿了10年也舍不得換;一個人又能有多富,捐助300多所學校,一百多座道路、橋梁,建起幾十所醫院也毫不猶豫?

這就是田家炳一生的寫照。

他的拚搏一生積累下的財富,也永遠隻有“慈善”這一個目的地,2001年,為了不耽誤慈善項目的進展,他甚至賣掉了家裏的房子,年逾八旬住進了出租屋……

子承父業

田家炳出生於1919年,他的家族在當地世代經商,書香氛圍濃厚。

田家炳的家鄉盛產製作瓷器的瓷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田家也因此開了磚瓦窯,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商人。

因為在田家炳出生時,父親年齡已經很大了,對於這樣“老來子”自然是寵愛萬分,在教育上也更加用心。

在父輩們的影響下,田家炳耳濡目染學到了許多經商理念,但此時的他重心還是在學業上,父親也希望他能長成一個有文化的讀書人。

可惜的是,在田家炳16歲那年,父親突然離世,留下還在運轉的工廠以及工廠裏等著“吃飯”的工人們。

失去了庇蔭自己的大樹,不得已之下,田家炳隻能放棄了學業,接過父親留下的擔子,成為廣泰興的新老板,為一家人的生計奔波。

在熟悉了公司業務之後,田家炳認為,僅僅在當地開公司,守著老本過日子,隻會坐吃山空,倒不如到外邊闖一闖,看能不能為自家企業找到新的活路。

但是正巧“南洋熱”,許多有野心的商人們紛紛遠赴異國他鄉尋求機遇,田家炳正是其中之一,而他的目的地是越南。

就這樣“泰安隆”瓷土公司在越南也算是有了一席之地,為了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他與朋友一起,將名下公司合並起來,主營業務依舊是瓷土生意。

1939年,戰火燒到了田家炳的老家,沒了安寧,他的瓷土生意也做不下去了,此時的家鄉也成了日寇鐵蹄下的淪陷地,於是他來到了印尼,發展橡膠生意。

憑借著經商天賦,田家炳的橡膠生意做的很是不錯,還開了好幾家橡膠廠,他也在印尼安家立業,成了當地飽負盛名的富豪,他也在朋友的介紹下有了家庭。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1956年,因此印尼地區對於華人的暴力事件越來越多,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受害者會是誰,整個華人圈子都震動不安,為了安全起見,他也將業務重心轉回到香港地區。

說是重返故土,但更像是逃難。

來到香港後的田家炳安置好家庭後,又做起了生意。而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當地還是一片空白的皮革生意。

醉心公益的皮革大王

為了能夠建立起一座大型的皮革工廠,田家炳斥巨資購買了一塊30多萬平方尺的海灘,填海移山,將其打造成了平整開闊的場地,也在這裏開設起了第一家皮革製造廠。

此時的田家炳早已不是當年那樣被“推”到老板之位上未經世事的愣頭青,憑借在印尼地區多年的打拚,他手中有不少的財富,能請得起國外的技術人才、購買最先進的設備,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60年代末,田家炳的人造皮革已經在香港打開了銷路,優良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讓他的皮革廠一躍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

對於他的皮革廠,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四個字——屹立不倒。

不論是社會動亂還是原料價格忽高忽低,亦或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他的皮革廠都能如泰山一般安安穩穩的生產、經營,從未被外界的變動打敗過。

工廠的運作已經不需要田家炳像往年那樣一刻不停的留守了,他也終於可以騰出時間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比如慈善。

早在剛來到香港沒多久的時候,田家炳就已經向香港的醫院和慈善基金會投入過不少錢和物,還在其中擔任重要職務,親自監督每筆大額善款的走向。

到了八十年代,眼看公司的進展已經步入流程化,培養的接班人也足夠成熟、老練,田家炳便直接撒手做起了甩手掌櫃,自己則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慈善事業上。

從第一家田家炳幼兒園開門招生再到第一所田家炳中學啟用,田家炳將大部分的慈善款用於教育行業,在他心中,隻有教育才能徹底改變貧窮、改變人的一生。

教育,也是16歲為擔起整個家庭而輟學的田家炳心中最大的遺憾和不甘,如今的他熱心於教育領域,既是對曾經那樣向往學校的自己最大的彌補,也是為了將時間投入到一個有意義的事業中。

與此同時,田家炳還立下了一條規矩:“每年將捐出工廠10%以上的利潤用於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