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線就是產品思維的核心——用戶場景。
挖掘用戶場景
產品新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在產品裏堆積酷炫功能。
很多做營銷的人的通病,就是喜歡堆積FAB(Features, Advantages,Bes,即產品功效、優點及客戶利益 )。比如你看一個轉化率是0.5%的電商傳單上,一般就是打印著一堆優惠,例如:“電冰
箱8折!”“看電影5折!”“僅限十一黃金周!”“買100送50!”,然後上麵印了十幾個優惠商品。
這樣的設計都是創意驅動或是資源驅動的。換句話說,這是從設計者擁有的資源出發,有什麼創意就往上加,有什麼FAB就往上堆。推向市場以後,又問:“為什麼消費者都不買賬呢?”
如果讓一個產品經理來分析這個問題,答案就很簡單了:因為你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
有人反駁:“我給優惠,難道不是瞄準用戶需求嗎?”
不是。因為用戶需求是分場景的,他在超市結賬的時候,對於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和他在電梯裏看到你的框架廣告的時候對於同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所以,做產品的人都知道“用戶場景”這個詞,即用戶使用產品時的最常見場景是什麼。圍繞著這個場景,才能做出具有黏性的好產品。
我們回到“發傳單”這個小環節中,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用戶通常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拿到我的傳單的?”
於是你就會發現,用戶拿傳單的場景需要被拆分成三個細分場景:(1)選擇接受傳單的場景;(2)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場景;(3)根據傳單上的內容做出行動的場景。
在這三個場景中,第一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傳單的接受率;第二、第三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傳單的
轉化率。在每一個場景上提升3~5倍轉化率,最終就可以帶來20~40倍的轉化率差距。
第一個細分場景:選擇接受傳單
很多人以為發傳單的關鍵隻有一張傳單的內容本身。事實上,這個立體的場景裏至少有四個重要元素:傳單,發傳單的人,用戶的心情,用戶所處的環境。
用戶看到地推人員時,往往是在商場或CBD(中央商務區)來去匆匆的道路上。他是忙碌的,而他對陌生的地推人員往往是帶著一些抵觸情緒的。你的“傳單產品”——記住,不僅僅是傳單本身,還有發傳單的人和他所說的話——如何適應這個場景?
大部分O2O公司的大促銷地推人員在發傳單的時候,會努力加上15~30秒的話術,例如:“你好,我是×××公司的。現在下載我們這個App看電影隻要5元錢,你隻要掃一下這個二維碼,然後點擊下載,然後……”
這樣做有三個問題:(1)降低了地推的效率;(2)話術越長,執行中打折就越厲害;(3)一個陌生地推人員說這麼多話,與在商圈大街上正常行走的人的情緒是不匹配甚至相抵觸的。
那麼,如何走出簡單高效、容易傳授又充滿情緒共鳴的第一步呢?當你圍繞著這個場景去思考以後,答案就出來了:
說完,就遞上傳單。然後轉向下一個。
用戶往往還沒有經過邏輯思考,就已經接受
了。事實是,大部分人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傳單隻有不到0.3秒的時間,哪來什麼邏輯思考,全是情緒驅動。
第二個細分場景:閱讀傳單
但是“五塊錢的快樂”是在說什麼呢?(別忘了我們的核心優惠是五塊錢的電影團購券之類的。)在接到傳單以後,用戶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也不超過1秒鍾。這樣想,你很快就可以理解上麵印12個優惠商品再加上三行打折信息是沒用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在1秒鍾內就能讓用戶決定行動的“傳單產品”?
很多做營銷的人覺得CTA(Call To A,即說服閱讀信息的人積極采取行動)一定是基於優惠。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思維定式。因為優惠是一個邏輯概念,而人是一個情感動物,人類幾乎所有行動決策的臨門一腳都是情感驅動的。
所以你的CTA應該基於一個情感訴求,而非邏輯訴求。所有優惠的存在,都應該是為了推向一種情緒。
繼續分析場景。大街上接到傳單的用戶可以分為兩種狀態:一種是處在逛街中歡樂的狀態,另一種是處在奔波中、前往上班路上,或者剛剛下班的疲憊狀態。
在這兩種狀態下,你的“產品”如何介入他們的視野,才能夠在1秒鍾內激發他們的CTA?
以下是我的答案(但不一定是最好的):
沒有七八個優惠商品,沒有折扣力
度,沒有下載App的提示,甚至連周圍的那些小字都是設計團隊堅持說“不加實在是太醜陋了”才加上去的(見下圖)。其實我覺得不加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