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母帶著她去縣裏牙行問官價,又跑去牛馬市問私價,還去了鄉下養馬倌等問一手價。
貨比三家後,又托了熟人,最後買了一匹馬、一頭驢和一頭騾子,加上套車,一共花了25兩。
其次是仆從。
以前在小地方,當的還是未入流的芝麻小官,有沒有仆從都無所謂。
但是進了京,別的不說,麵子上總得過得去。
到時候人情往來,去別家做客得有人伺候,易聞沐嫁人得帶陪嫁丫鬟,易聞溪去讀書也得帶書童,娶了媳婦更不用說。
易母雖不指望易爹在仕途上還能有更大成就,但實打實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能高中,當官起點也更高。
兒子有出息,女兒將來也能有底氣高嫁。
這些不僅要靠男人的事業,還要靠女人的交際。
特別是易聞沐,混的貴女圈子越上層,能結識的小姐妹家境就越好,就越能相到好人家。
因此,奴仆是必須要的。
但錢實在不多,隻能把必須的幾個先準備了。
以後如果還有需要就再買,想來彼時也有些餘錢。
奴仆沒辦法貨比三家,隻能在官牙買。
易聞沐和易母商定好,買兩個青壯年、一個年紀稍大些的老仆、一個和易聞溪差不多年紀的小廝、兩個手腳伶俐的婆子、一個和易聞沐差不多年紀的丫鬟。
因著要去京城落戶,買的都是孤寡之人,打的主意就是再也不回來了。
兩個青壯年一個當易爹的隨從,平日跟著去鴻臚寺當差,一個負責日常采買和府裏管事,兩人還能充當護院。
老仆當門房負責通報,再加侍弄騾馬和套車。
兩個婆子負責洗衣做飯加伺候易母。
小廝負責伺候易聞溪,平日跟著去學堂兼任書童。
丫鬟負責伺候易聞沐日常起居。
可以說是一個人恨不得分成兩半用,誓要榨幹每個人的所有價值。
這還是幾番爭論後的結果。
易母本來還覺得太多,婆子和青壯年各一個就夠了,有些活計她也能幹,結果被易聞沐一句話堵了回來——
“你看誰家夫人平日還得自己幹活的?”
的確,今時不同往日,尤其是進了京城,不能讓人看扁。
而且這已經是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人員名單了。
這隻是目前有限時間內能想到的,具體的等到了京城再安排。
七個人一共30兩,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男的都會駕車,女的都會洗衣做飯,兩個青壯年還會點拳腳功夫。
三輛車由兩個青壯年和老仆駕車,易家四人坐一輛,其餘奴仆坐一輛,還有一輛裝行李。
路上隨時要用到的物資和人放一起,雖然擠點,但方便。
三輛車裏裝了全部家當,連鍋碗瓢盆也沒落下。
還用好幾個木盒子單獨裝了綢緞,綁在車頂上,上麵蓋上防水布。
這是易聞沐想出來的法子。
江南幾州盛產各種綢緞,承州也不例外,而且承繡聞名天下,她買的這些算得上中上等,等到了京城轉手一賣能小賺一筆。
哪怕不賣,留著自己做衣服或者送人都是極好的,很有麵子。
而且放在車頂上也不占地方。
到了京城還得買宅子,易聞沐就沒買太多,買了五十匹各色綢緞再加八套成衣總共花了40兩。
易母給了十兩,她則掏空了小金庫,還從易聞溪那兒搶了點來。
除了這些,還買了些米麵幹糧。
不知道京城糧價如何,但肯定比縣裏高。
十幾張嘴每天都要吃,多買些總沒錯。
當然,為了省錢,買的大部分都是便宜的種類。
精米和白麵也買了些,是為了將來招待客人用的。
幹糧買的也是最便宜的三合麵饅頭。
進京前那幾天忙得焦頭爛額,易聞沐都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連同宅子一起買好打包帶去。
錢不夠花,真是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