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延康元年。
鄴城,側殿內。
“魏王,如今您已經是大權在握了。眼下天下早已三分,漢帝已無任何存在的意義。”
“自魏王即位以來,瑞獸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也。”
“魏王理應效仿堯、舜之道,繼承大漢山川社稷。”
兩名身著錦衣的中年男子對坐在殿內,拱手麵向魏王勸進,他們臉色凝重,語氣裏充滿了懇切。
坐在主座上的曹彰麵容欣喜,眼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欲望。
他看著麵前的兩人,心中充滿了感激。
“孤王能有今天,全是依托王兗州和賈豫州二位愛卿。”
曹彰的聲音鄭重而有力,“如若沒有你二人的計策,我恐怕如今還傻傻的待在長安一無是處吧。”
座下的二人正是散騎常侍兼任兗州刺史王淩、豫州刺史賈逵是也。
“魏王過譽了。我等為魏王效力,乃是盡臣子本分。隻要魏王有令,我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王淩和賈逵異口同聲地說道。
曹彰點了點頭,深深地看著他們,
“既然二位愛卿如此看得起孤王,那麼孤王心意已決,將於今年五月,正式受漢帝禪讓,登基為帝。屆時,孤王登基之後,就封王淩為太尉,賈逵為司徒。”
聽到這個消息,王淩和賈逵都露出了欣喜的表情。
他們知道,這是他們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如今終於要實現了。
早在半年前,早已落魄的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淩,受到曹操賞識,接任丞相掾屬。
屆時潁川士族連連受挫,曹丕、曹植屢次遭斥責。
背後沒有政治支持的王淩選擇了早年共事的三子曹彰,並且拉攏了時任諫議大夫,因為曹植失勢而迷茫的好友賈逵。
兩人設下計謀,挑撥離間,誘導世族,在許昌朝政最空虛的時刻,成功的培養並且幫助了曹彰上位。
“不過。”曹彰接著說道,“登基為帝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還需要得到天下的認可。所以,孤王需要你們再為我出謀劃策,幫助我順利登基。”
賈逵沉思了片刻,然後開口說道:
“啟稟魏王,這個並不難。如今朝內局勢早已穩定,已然沒有反對的聲音,北方向魏之心已固,忠魏之臣累累。”
“魏王隻需要向天下宣告曹氏已經得到天命,是上天指定的新一任皇帝。
“屆時,隻需漢帝三番禪讓,魏王再兩番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之謗。如此一來,大事可成!”
王淩聽後,點了點頭,讚同道:
“賈梁道所言極是。魏王依此而行,天下人自然會知道曹魏乃是天命所歸。而我們再在許昌推波助瀾,便可名正言順地讓魏王登基。”
曹彰聽後,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二位愛卿所說的去辦,一切就托付二位了。”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開始著手準備曹彰的登基大典。
三月初,兩人遂同華歆、王朗、辛毗、賈詡、劉廙、劉曄、陳矯、陳群、桓階等一班文武官僚,四十餘人,直入內殿,來奏漢獻帝,請禪位於魏王曹彰。
漢帝劉協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幾度痛罵群臣。然而被逼無奈,也沒有任何辦法逆轉大勢所趨。
於是隻得同意了禪讓的要求,並且魏王曹彰兩番上表謙辭,漢帝受盡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