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不通,最後還是要回到到“分解成原子”或“破壞成碎片”這個方向麼……要如何實現那種非連續的,破碎分布的異能點構造?
空間點陣結構?周熙努力嚐試中。
可以控製的最小空間場點體積……約1立方毫米。
同時形成的非連續空間場點數目……不多於10萬個。
一立方毫米,相當於十億分之一立方米……這十萬個場點的體積之和,約萬分之一立方米。而球狀場的防禦體積至少有100立方米左右……
要不還是用原來的吧……呆呆地想著場點,又回顧一下球狀0引力參數電磁場,周熙很無奈的感覺。
又浪費能量,又要像個桃子核嵌在球裏麵一樣,夠醜的……
球……核……鑲嵌……
意識無聊地遊蕩在思維投影附近,不知道為什麼,周熙老是回想著這幾個字眼,似乎是很熟悉,以前經常會碰到的字……
球……核……鑲嵌……
球狀、棗核、鑲嵌於內部!
是“棗糕模型“!!!周熙忽然頓悟,從記憶中又翻出一個片段!
1903年,物理學家湯姆生提出著名的原子結構棗糕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球內,電子像棗糕裏的棗那樣鑲嵌在原子裏麵。由於通過該模型可以解釋原子的電中性和定性解釋原子光譜,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廣泛的認可。
僅僅從模型形狀看,棗糕模型和球狀異能場非常相似,圓球狀,鑲嵌……但是棗糕模型隻是一個原始的模型而已,很快便被取代了。
隨著α粒子散射實驗的完成,棗糕模型被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的軌道量子化電子模型;在軌道量子化電子模型中,第一次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電子分布從原本的球狀鑲嵌,變為處於許多不連續的環狀軌道上繞核旋轉……
環狀……雖然比我構想的罩狀分布更進一步,但是對於控製的要求隻怕更高……依然沒有參考價值。
軌道量子化電子模型能夠成功解釋一號元素——氫的核外電子運動,但是在研究更高序數的元素電子運動時,出現了巨大的困難。這促使了更加先進的原子模型的出現:電子雲模型
在電子雲模型中,原子核靜止不同,處於原子的中央。電子不再是以光速圍繞原子核旋轉,而是以量子狀態在原子核附近空間中,進行隨機高頻躍遷。
如果將每一瞬間的核外電子分布製成圖片,會看到數個或數十個電子黑點分布於電子核附近;將數百張這樣的圖片重疊,則得到躍遷電子在不同時刻,出現在不同的核外空間位置的圖像,無數躍遷電子反複在一個狹小空間裏躍遷,疊加而成密布的電子團,緊緊籠罩在原子核周圍。這個團被形象地稱為電子雲,而且,越外圍的空間電子出現幾率越低,電子雲越稀疏;越靠近原子核,電子出現幾率越高,電子雲越密……記憶讀取結束。
周熙得意地笑了……全新的異能應用模式即將誕生!
閃文網址中的shanwen是"閃文"拚音,請牢記閃文書庫網址Www.ShanWen.Com收藏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