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道:“張相此言,深得我心……李使者……我韓國使團不日便會出訪周國。”
達成共識之後,便是愉快的酒宴。
“嘩啦……嘩啦……”
隻是傍晚天色卻已漆黑一片,推開殿門,頓時風聲大作,李糾出得門去,在風雨撲麵之時……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次日,風住雨收。
李糾一行,收拾好了行裝前往下一站——魏國,臨走時韓王也是慷慨贈送了許多金銀。
……
五日後,日夜兼程的李糾來到了魏國國都——大梁城。
豔陽高照的天氣,給寒冷的冬季帶來了些許溫度。
魏王宮。
“既有周王牽頭抗鄭,我魏國第一個響應,將來打起來,頭陣一定要留給我!”魏王的熱情超乎李糾的預料。
李糾一到魏國,還是那套說辭,卻更能引起魏國的共鳴。
什麼原因?無他,老是被揍。
魏國與鄭國接壤,兩家打了幾百年,但魏國怎麼也想不明白,他鄭國為何越打越強,而自家卻是被消耗的日益羸弱,近百年更是完全被鄭國按在地上摩擦,若不是還有個趙國同盟,或許早已經被鄭國滅了。
魏國是什麼時候發現搞不過鄭國的?魏王也沒搞清楚,就是突然有一天,那個原本跟他平分秋色的人,很輕易的就把他製裁了,事後魏國上下一臉的不可置信,於是又去挑釁鄭國,然而這次後果比較嚴重,要不是給隔壁趙國叫了聲義父,別說宮殿城池可能地基都沒了。
之後依然不死心,時常去找鄭國的麻煩,結局都很慘淡,而趙國對鄭國的強大是心裏有數的,也不敢輕易讓魏國沒了,所以時常要給魏國兜底。
在趙國眼裏,魏國是屬於又菜又愛玩。
沒辦法,鄰居就是這麼個鄰居,沒了怎麼辦?得寵著。
如今由周國發起聯盟,主張大家一起揍鄭國,魏王就覺得,哎,這事整挺好。
李糾準備的話術,好像還沒怎麼派上用場魏王就表示舉雙手讚成。
李糾離開魏國之前,魏王給他拍胸脯保證:“李糾,魏國我說了算,沒那麼多麻煩事,你放心去下一家。”
給李糾整的有些不自信了,一路上都在想,這麼順利的事情,他靠譜嗎?
……
心懷惴惴下,又行了六七日的風雨路,終於抵達趙國國都——具擁城。
此時的北地,正有粒雪行風。
小雨夾雪的天氣。
趙國應該是最重視這次結盟的,甚至還為李糾舉辦了歡迎儀式。
一路的被圍觀,心裏難免有些驕傲的情緒,等周國使團被領到國賓館前,卻被趙國典客示意稍等。
典客笑眯眯的,附在李糾耳邊輕聲道:“李使者,稍等片刻,有節目哩。”
話音剛落,然後有鼓笙樂師成隊自國兵館而出,擊鼓奏樂,再有歌姬舞女翩翩而來,一齊歌曰: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陽複東郊雨閣絲,歡迎父老擁車隨,雖然李糾並不算此間父老,但此時的場麵就是這麼個場麵。
魏國,趙國之行甚是順利非常,而且趙國可謂是舉國熱情高漲……
趙國與鄭國的矛盾已不可調和,誰都能預見鄭國的下個摧殘對象大概率是趙國,所以趙國對於周國使團的到來……誇張點就是幾乎等同於,宗教徒視之為前來打救的父……
趙王也是個雷厲風行的人,表示隨時可以前去會盟,李糾隻說會盟的時間和地點還沒確定,從大夏王畿回來後再行通知…
得了趙國的肯定答複之後,李糾一行人也不多做停留,乘船走水路,直奔夏天子王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