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範接著說:“若明公非要打不可,那絕對是可以打下的。”
劉備又愣了,實在聽不懂他這話怎麼說的。
但當劉備眼睛看著他,欲要開口時,卻被張範接下來的話怔住了。
張範又說:“但,等到打下了石城,或許是十幾天,或許是幾十天,或許,也可能是幾個月明公想過沒有,那時就算打下了石城,軍隊是不是也已經疲憊了?而要是在這時候,孫策處理好了曲阿那邊的事,再進兵過來,明公你又拿什麼優勢跟他決戰?”
張範不多說,因為他的話已經提醒得夠明白了。
劉備並不是傻子。他一聽到這些,自然不能不放在心裏。
人有時候,確實存在誤區,存在盲點。
劉備先前隻一心要把石城拔掉,好像石城不下,他的江東之行便不能進行下去。
這就是劉備存在的盲點。
劉備就沒想到,留下一部分兵馬,把石城圍住,使得城內敵人無法出城。這樣,小小的一個石城,城內能存多少糧食,而將士們沒有糧食養活,又能支撐得了多久?這一部分兵馬圍了石城,其餘兵馬不就照樣可以去幹別的事了麼?
再說,一但下了江東,那就是孤軍深入,如果不能繼續前進,始終耗在一個地方,不說影響士氣,就是糧草上也是耗費甚巨。
劉備此刻聽到張範一提醒,當真是如夢方醒,趕緊拜謝了張範。
張範因為最近身體不舒適,趁這機會向劉備請假,希望留在牛渚。劉備也想到牛渚乃重寨,不但從孫策的後方重地變成了自己大軍的後方重地,和控製沿江兩岸的重要津渡,更重要的是牛渚寨跟石城緊鄰,而孫靜這夥廝又盤踞在裏麵,正需要一個身負謀略的人鎮守最新章節位麵無良奸商。此刻張範既然提出來了,劉備便即答應,讓他留守牛渚,而讓他弟弟張承仍是隨他參軍。
劉備既然決定圍而不打,便將大部分兵馬撤了,隻留一部分繼續圍著。
劉備撤了石城的兵馬,也就直接回了丹陽。在丹陽城中休息了兩天,獎勵升賞了有功之人,並布置了牛渚、丹陽的防務。
劉備是這樣安排的。
徐盛,因為渡江負傷,劉備便讓他繼續留在對岸曆城中養傷,並將鎮守曆城的任務交給了他,也是為了安慰徐盛。同時,為了獎勵徐盛渡江時不怕死的功勞,劉備又將他從左樓船都尉的官職,提拔為左樓船校尉。
雖然在有漢一代,都尉、校尉、中郎將都是品級相等的武將官職,但經過劉備改革,從都尉到中郎將不說名稱上有了本質的區別,便是俸祿上也增秩了不少。
畢竟,跟著老板混的,誰不希望工資年年漲,辦公室越坐越大?
徐盛雖不見得稀罕這些,但官職稱呼上的變化,也能讓他這個武將感到打從心底的自豪。畢竟,領導對自己的升遷,那就是對自己的肯定。
不管怎樣,徐盛留在了曆城養傷,我們先不要管他。
且說呂岱。當時劉備渡江攻擊牛渚寨時,一時跟對敵打成了交織狀態,想那時要不是呂岱及時從江都趕來,隻怕劉備要上牛渚寨也沒那麼容易了。所以,劉備也一並升遷了他,把他從右樓船都尉,變成右樓船校尉。同時,也把防守牛渚寨的重要任務交給了他,讓他協同張範駐守此地。
而那個大難不死的侯成,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立下功勞。但他畢竟是拚命了,而且差點見了閻王。至於有沒有在戰爭中起到作用,立下功勞,那並不重要。劉備自然不能虧待像他這樣連老頭爺也不收的強悍人物,也就遷他為陷陣校尉。隻是他身體負傷,未能一時康複,隻得讓他轉到丹陽,一麵養傷,一麵協同另外一名武將同守此城。
劉備該獎賞的也獎賞了,該升官的也升官了,防務也布置好了,自然也就放心了。
接下來,他把目標鎖定在了秣陵
因為秣陵城,有個人物,一直是劉備想要找的。
當年劉備在徐州時,心裏曾把天下的兩個嗜殺之徒,號稱南北雙殺。呂布被他比作北殺,而另一個,也就是笮融,號稱南殺不過,此時北殺已死,而南殺,尚在。
本來,自古興師必定有名,笮融沒有惹他,劉備怎好隨便對他動兵?
但劉備自然有辦法,也有理由對付他。
當年笮融殺了陶謙的廣陵太守趙昱,這,就是最有力的理由。
趙昱人雖死,但他的死,對劉備來說太有價值了。
——替趙太守報仇,替陶使君鋤奸
理由夠了。於是劉備二話不說,便即兵向秣陵
第三百一九:兵向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