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雨連下了兩天,而且還沒有絲毫停止的跡象,荊州的雨季正式開始,鬆了一口氣的,不僅是荊州的守軍,比如劉備、張飛等人,還有城外的郭嘉等人,就為了等著一場大雨,他不得不每日督軍在城下做著無謂的攻擊,與守軍在攻守之間毫無進展的較量著,要說還有一點成效的話,就是或多或少殺死了一些守軍,但己方也遭受了幾次伏擊,雖說已有準備,但終歸還是有傷亡的!
大雨第二日,郭嘉便傳令全軍撤回中鹿港,當然還帶著這一次意外收獲的最大戰利品——關羽,乘機將關羽壓到了新野,至於如何處置,還是要向高順請示一下的,對於這等重量級的人物,別人還真不好草率決定!
後退是為了更好的發力前進!郭嘉深諳這一張一弛之間的微妙作用,襄陽城在近乎一月的圍逼之下忽然沒沒有了威脅,所有的人都會暫時放鬆下來,這便是郭嘉正好進行下一步計劃的良機,而且天公作美,劉表的病故更讓這計劃趨於完美!
雨勢雖然或大或小,但天色從未放晴,久在荊州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天氣或許會一夜之間晴空萬裏,也有可能持續半月不見陽光,甚至一個月陰雨連綿,大雨仿佛要洗去荊州這幾月來的血腥場麵,一陣陣傾盆而下,一陣陣飄如細絲,反正從未停歇過!
敵軍撤走,危急暫緩,但劉備還是不敢放鬆下來,因為荊州的危機並未消除,郭嘉的兵馬就在中鹿港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而奪取江陵的計劃也完全失敗,張飛遭伏的消息傳來,對劉備來說仿佛就是另一計重錘!
乘著這個空閑時間,劉備讓鄧芝將襄陽和荊州所有的事情寫了詳細的書信,派可靠之人連夜送出襄陽,去找諸葛亮,按照正常的路程,諸葛亮至少能在下雨之前趕回襄陽,但遲遲不見人影,讓劉備百思不得其解,因為諸葛亮和魏延,顯然都不是臨陣脫逃或者畏懼戰不來的人,而且他現在急需一個人來與他共同商議大事!
在此期間,忙碌不堪的劉備到司徒府為劉表上了一柱香,但也是僅此而已,連幾句話的時間都沒有,甚至蔡氏怨毒的目光他都似乎沒有看到,襄陽已經到了存亡危急的時刻,關乎一聲大業,劉備哪裏還會顧得上一個婦女的怨恨?
大雨第三日,成武候、鎮南將軍、司徒劉表出殯!
在襄陽這個如今危機四伏的地方,城門沒開啟一次,進出的人都要經過萬般排查,而且若非真有要事,身懷巡城司的批文,任何人都是不得擅自出入的,否則一律殺無赦!
但偏偏遇上了劉表出殯,按照正常的禮儀,以劉表的身份,千人送葬也不為過,甚至劉表還是皇親十分,就算天子賞賜依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情非常,這麼危急的時刻,打開城門讓劉表的靈柩出城下葬,這不是自尋死路麼?
所以劉備是萬萬不會同意將劉表下葬在城外的,按他的意思,現在城內選一處墓地,先行下葬,待襄陽兵退,再擇良日遷墳,這個決定無疑又觸怒了早就怨懟滿腹的蔡氏,簡直是大鬧靈堂,在劉表靈柩大哭了一日,但凡有頭有臉的世家、甚至官員都被他請到府中,當著靈柩之前要講道理!
按照正常的情況,的確蔡氏處處占理,畢竟人都講究入土為安,誰願意自己的至親死了還被搬來搬去的,尤其是劉表,那可是王侯的身份,難道死後就在城中隨便選個地方下葬了?
但現在是非常時期啊,誰都知道城外有幾十萬大軍虎視眈眈,你這個時候打開城門,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半個時辰或許都走不完,人家可不管你是什麼人,萬一大軍衝過來,誰能抵擋?
所以兩廂比較之下,大家既同情蔡氏,也感慨劉表死得真不是時候,還要為自己的性命安全著想,劉表既是皇親高官,也是士林中的翹楚,八俊之首,此時誰要是勸蔡氏,那絕對是悖逆人倫,恐怕會留下無數罵名,但也不能同意蔡氏這個無奈做法,所以靈堂之中便隻剩下了蔡氏的哭號和謾罵,其他人都是垂著頭,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眼看著個矛盾即將激化到無人能化解的時候,老天爺一場大雨,終於將此事暫時平息下來,城外敵軍一夜之間撤走,而劉表的葬地選在城東,加上大雨瓢潑,敵軍很難大舉進攻,劉備終於退讓,同意了蔡氏的要求!
襄陽城沿著漢水而建,北上南下的行人在經過碼頭之後,必定要經過襄陽,甚至連益州的客商,也因為蜀道難行,都是從巴蜀一帶繞行到荊州,再前往中原,所以襄陽城的位置十分重要,在江南,不下於北方的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