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2(3 / 3)

日軍第3坦克師團雖然整建製撤出了戰場,但中國軍隊還是未能阻止住日軍淩厲的進攻勢頭,第二道防線很快岌岌可危。就在日軍不停頓的波浪式進攻麵前,第八戰區有些指揮官驚慌失措,特別是第1軍軍長張卓擅自率隊後撤,使第二道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導致整個戰場潰亂。日軍隨即猛打猛追,連續攻克了豫西閿鄉、靈寶、函穀關等重要防線,於1944年6月10日推進到了豫陝交界的潼關附近。如果日軍再向前推進,將兵進陝西,打入中國大後方。就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快速推進的日軍不知為何突然全線停止了進攻!

蒼天終於降福於中國軍隊。在這個萬分緊要的曆史時刻,日本華北方麵軍第1軍實施“豫陝戰役”的進攻時限已到,攻擊必須全麵停止。

日軍此刻停止進攻是有戰略上的考慮。因為“豫陝戰役”不能影響日本大本營“一號作戰”的總體計劃實施。日軍第二階段的戰略進攻重點是南方湘、桂諸省,目的是打通“大亞洲交通線”,第一階段的“京漢作戰”已經完成,岡村寧次嚴拒第1軍進入陝西作戰。同時,他還將第3坦克師團和協同作戰的第12軍配署兵力調離了豫陝戰場。日軍第1軍隻好奉命轉入防禦,6月11日中午下令各部隊全線退守陝縣,恢複了戰役前的戰場態勢。

至此,整個“豫陝戰役”結束。

看到日軍全線停止進攻並主動後撤,中國軍隊重新向前推進,收複了失地。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嚴令懲處擅自後撤的第八戰區部隊指揮官。蔣介石對此次戰役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因為“豫陝戰役”期間,中美空軍偵察機發現第八戰區一些部隊在關鍵時刻擅自後退,飛機還在空中對潰兵進行了攔擊,並報告給蔣介石。蔣介石大發雷霆,要求嚴辦擅自後撤、導致戰線瓦解的指揮官。第1軍軍長張卓驚恐萬狀,泣求胡宗南庇護。胡宗南竭力袒護自己的愛將,同時將戰場潰逃的第97師師長傅維潘、第109師325團團長劉明、第167師499團團長賀一遲3人處決,當了第1軍軍長張卓的“替罪羊”。

(五)

趙國保聽了方民恩的介紹,對“豫中戰役”後期的“豫陝戰役”有了全麵了解,感慨頗多。他聯想到河南戰場的情況,想到“豫中戰役”慘敗後第一戰區麵臨的窘況,看到偏居豫西盧氏的眾多官員,不由得心灰意冷,對抗戰的整體局勢產生了悲觀情緒。趙國保給老同學碗裏夾了一塊紅燒娃娃魚肉,邊和他碰杯邊對他說:

“山河破碎,樹倒猻散,蝸居在這小小的縣城,不知何時才是個頭啊?”

“是啊,自從1938年黃河大決口,到1942年河南大饑荒,再到今年的‘豫中會戰’,咱河南老百姓承受了多少苦難、多大的痛苦啊。如不是親身感受,又有誰能知道其中的悲慘和淒涼?作為軍人,咱們真是無顏麵對國人,無顏麵對家鄉父老,無顏麵對子孫後代啊。”方民恩滿眼淚花,滿懷悲憤之情。

趙國保恨恨地對方民恩說:

“老蔣不顧咱河南老百姓的死活,執意扒開黃河,這可是地地道道的‘人禍’啊!民恩你說,蔣介石有必要這麼做嗎,他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幹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呢?”

方民恩沉默了一會兒,對趙國保說:

“千秋功過,自有曆史評說。咱河南父老鄉親作出這麼巨大的犧牲,淹亡近90萬人,失去了寶貴的土地和美好家園,對全國的抗戰可是作出了重大犧牲,巨大貢獻啊。”

方民恩停頓了一下,又接著對趙國保說:

“國保,咱們都是軍人,應當理性地思考和看待掘開黃河的軍事意義。黃河決口和黃泛區的形成,給家鄉人民造成了天大的損失,蔣介石必將成為民族的曆史罪人。但是,我們也應當客觀地看到,黃泛區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也確實改變了中國抗日的格局,扼止了日軍南下西進的進攻勢頭。”

趙國保聽了這話吃了一驚,他放下酒杯,有些不高興地問方民恩:

“你這話怎麼講?”

“國保,你先別著急。這幾年,我也一直在為家鄉發生的這場滅絕人寰的人為大災難憤懣不已。但咱們都是戰區指揮機構的幕僚,應當了解到更多的情況,站立點也應更高,更應冷靜深刻地分析和認識這個問題。”說到這裏,方民恩忽然問趙國保:

“你讀過蔣百裏先生的《國防論》吧?”

趙國保點了點頭。蔣百裏是中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曾任中央陸軍大學校長,他的學術成就舉世公認,被稱為中國“現代兵學之父”。他也是最早提出“對日持久戰”的理論者之一。趙國保認真讀過他的《國防論》,書中的主要觀點是:中國目前還不是一個工業大國,而是一個農業大國,戰爭對工業大國來說,隻要占領了這個國家的工業基地,它就隻好舉手投降。比如美國紐約,就相當於半個美國的經濟實力,日本工業城市大阪也是這樣。而對農業大國來說,即使占領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會出致命問題。因為農業國是一個鬆散型的國家,沒有更多要害可抓。所以中國的抗戰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蔣百裏還談到,應當感謝我們的祖先,中國有地大、人眾兩個優勢,不打則已,打起來可以用“拖”的戰略,一直“拖”到東西戰場合流,一直“拖”到把敵人徹底打垮。

方民恩看趙國保在認真思考他的話,就接著對他說:

“日本此次侵略中國,有兩條十分關鍵的‘戰略縱深軸線’,一條是自北向南的‘南北戰略縱深軸線’,一條是自東向西的‘東西戰略縱深軸線’。第一條南北軸線,是從華北沿津浦鐵路和平漢鐵路南下,渡過黃河占領徐州和鄭州,再進攻武漢,切斷中國撤向大西南的戰略通道,自北向南完成對中國的戰略切割。如果這樣打下來,我們的西南大後方就會麵臨威脅,失去了回旋餘地和抗戰縱深,也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難以與日本進行持久作戰,也就是說,中國非敗不可。而對中國有利的是,將日軍引入‘東西戰略縱深軸線’。因為這條軸線,是以長江流域作為戰略縱深,橫跨我國東部和西部兩大地區,把日軍引入這條軸線以後,可以充分利用我國自東向西逐步抬升的自然地理優勢,節節抵抗,利用‘地利’贏得時間空間,從容地將東南沿海和沿江的戰略資源,轉移到長江上遊的西南地區,在大西南建立起全國抗戰中樞和後方基地,使中國在抗戰中贏得戰略主動。”

說到這裏,方民恩端起茶杯喝了口水,看著全神貫注聽他敘說的趙國保,又接著說:

“蔣百裏先生等理論家們提出的構想最後還是在抗戰中得以實施。在日軍大舉進攻華北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首先在上海打響了‘淞滬會戰’第一槍,將日本的視線轉移到長江流域,引入了‘東西戰略縱深軸線’,迫使日本在上海開辟了第二戰場,並順著長江打到南京,又從南京溯江而上。在此期間,北方的日軍仍欲奪取鄭州,沿平漢路南下武漢。在這關鍵時刻,中國軍隊隻好扒開天險黃河,製造了寬大的黃泛區,阻隔日軍南下,致使日軍戰略進攻的‘南北縱深軸線’徹底中斷,使我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空間,國民政府從容地遷移重慶,沿海沿江2000餘家工廠轉移到大西南,使國民政府建立起了以四川為核心,以陝甘為左翼,以雲貴為右翼的戰略後方格局,得以領導全國堅持持久抗戰。”

看趙國保一直沉默不語,方民恩就繼續說: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戰略形成有個漸進過程,尤其在對華用兵規模上一直遲疑不決。他們先是奉行‘有限戰爭’和‘不擴大’方針,後來才逐漸發展為全麵侵略,這就給中國爭取了時間,使我們能夠將日軍的進攻重點逐步吸引到長江流域的‘東西縱深軸線’,也就形成了目前持久戰的局麵。中共方麵的毛澤東先生,也很早看到了這點,在陝北寫出了《論持久戰》一書,深刻分析了中日兩國在持久戰中的曆史成因和雙方的優劣勢,成為持久戰的重要指導策略,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

趙國保點了點頭。他早就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十分認同書中的觀點。不過,今天聽了方民恩一席話,還是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看到趙國保認同了自己的觀點和分析,方民恩會心地笑了笑,接著說:

“我說得不一定對,都是一些個人感悟和體會。客觀地說,在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我們還真的好好向中共方麵學習。抗戰以來,正麵戰場一係列‘會戰’的失利,包括這次‘豫中戰役’的失敗,都與我們戰略指導上的失誤相關。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則不同,他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在敵後打得得心應手,神出鬼沒,根據地越打越大,武裝力量越打越多,這正是人家在戰略指導上的高明之處。”

趙國保也禁不住插話:“是啊,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當前的勝利,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他們的政治工作值得稱道,老百姓和共產黨一條心,一股勁兒,能舍生忘死地幫助他們,支援他們。你說,軍民團結,萬眾一心,還能不打勝仗嘛?”

兩個人一邊吃一邊說,不覺之中已到了天色朦朧,最後兩個人依依不舍地告別分手,回到各自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