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名為“死亡”的籌碼(2 / 2)

“沒什麼特別的理由,”我感受到籃子裏的愛可試圖立起上半身,於是調整了重心讓籃子不至於翻倒,“隻是被隨意擺弄這件事,感到不愉快。”

聖女的眼睛裏還是茫然居多,她大概不太能理解我的感受。對於籠子裏的鳥來說,進入森林就是最終的自由。但森林是也是有邊界的,卻很少有人會將森林視為“更大的牢籠”。

真正意義上的“牢籠”並不是由空間決定,而是在有對比選擇的情況下,人對當前處境的不滿,是一種主觀情緒的具象化。

人會因為工作壓力、生活困難等情況覺得人類社會是牢籠,卻不會覺得離開地球就是唯一的解脫。

思考的層麵限製了人類擺脫當下困境的方式:有的人會離開原生家庭、更換工作,有的人會尋求他物轉移注意力、調節情緒,有的人會麻痹自我逃避現實、甚至放棄生命。

我不會評價人類的處事方式,畢竟曾經身為人類,我知道他們這樣做的邏輯。而我——我想即便是魔族也跟人類沒什麼本質區別,在自己原本維持的平衡被打破時,感到不滿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從客觀角度分析,人類的思考大都停留在“零和”的層麵。即,要麼自己折損一部分現有利益為另一需求讓步,要麼傷害他人,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彌補自己。因為人能且隻關注與自己水平相當的群體,所以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會演變成種族的內部矛盾。

魔族——我們比起內耗,會更加“貪婪”。因為更加關注“獲取”而非“求全”,我們會介意“規則”本身。魔界沒有律法——為保護某些群體權益而存在的行為規範,過於詳盡的限製不會讓魔界有條理,隻會積壓他們因無法“獲取”而產生的負麵情緒。

身為“主心骨”的魔王能夠起統領作用,也隻是因為“魔王”單單象征了一個態度和方向。尊崇強者是魔族的普世價值觀,他們可以也僅可以接受有這樣一個“魔王”在上,讓“枝葉”在“樹幹”的基底上盡顯才能地肆意生長,勾畫出獨木成林的盛景。

“我能得到什麼”是魔族評價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粗淺標準(事能不能成);“我會失去什麼”是魔族衡量一件事執行與否的標杆(我該不該做)。而在被動情況下的“被得到”和“被失去”,就會激怒魔族,當然這對人也是一樣的。

而我,被天神無故發配到此又無故裁員,我的火氣沒理由不大吧。這就是我的情緒“動機”。

我懶得整人類那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也不想走什麼“勞務仲裁”跟天神“文鬥”,我就是要掀了祂這所謂的規則和製度,逼祂當麵和我對峙。

我的存在,我的決意,所有一切的選擇權都在我自己。無關造成這一切的前因後果,隻要我還在這裏,我還沒有停止思考,我還有著可以改變一切的野心,我就不會放棄自己的能動性。

“畏懼死亡”不是魔族的普世價值觀,在“失去”的衡量尺度裏,“生命”僅僅是一個砝碼。這世界裏本就沒什麼值得我在意的東西,對抗天神可是難得的消遣。

區區“死亡”,這枚籌碼我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