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秋,洛陽地區糧食大獲豐收。前一年還在為每天能吃一頓稀粥而期盼的窮苦百姓,終於看到了成堆的糧食填滿倉廩,那種幸福的感覺實在難以用語言形容。
身處底層的老百姓最容易滿足,隻要能夠有口飯吃,不用天天被亂軍騷擾,他們就會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日子有了盼頭。就算每天下地勞作很辛苦,就算每頓清湯寡水、缺鹽少油,百姓們卻會理所當然的覺得這就是自己的命,他們已經習慣了像默默無聞的耕牛那樣出力,對於生活的標準和要求,隻限於生存。
當李嚴彙總各縣上報的數據之後,得出了一個令劉和都覺得吃驚的結論——洛陽地區今年的糧食產量,至少是去年的五倍還多!
也就是說,洛陽地區今年所產糧食,不僅可以養活本地三十多萬百姓,至少還可以再多養活四十萬左右的人口……
河南尹能獲如此豐收,自然與劉和的努力密不可分。
洛陽地區位於黃河南岸,境內河流豐富,到處都是可供耕種的良田好地,隻要執政者能給洛陽百姓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保證他們在從事農耕時沒有生命危險,那麼洛陽地區的糧食恢複產量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劉和進駐洛陽之後,不僅為洛陽百姓提供了安全庇護,還一次性投入了兩萬具曲轅犁、一千頭耕牛和五千匹駑馬,以及一千石的優質糧食種子。這樣一筆足以令各郡眼紅的物資,被劉和眼都不眨一下的投了進來,使得洛陽百姓可以耕種的田地數目立即擴大數倍,而農業互助社的成立,則更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的生產效率。
也就是說,在諸多因素的疊加之下,洛陽地區才取得了如此喜人的豐收。
有道是,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劉和原本還在為大規模湧入洛陽的流民發愁,現在得知糧食豐收的消息,終於有了底氣,於是琢磨著如何將這一年內湧入洛陽的四十多萬流民組織和調動起來,成為發展建設洛陽的新的生力軍。
要想妥善安置這些流民,首先得讓他們有田地耕種,否則流民就是無根的浮萍,吃光了洛陽地區的糧食之後,還會繼續向其他產糧的地區流動。
洛陽地區的耕地有限,目前除了一些荒蕪的有主之地外,其他的土地都被本地的百姓開墾完畢。所謂荒蕪了的有主之地,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舉家逃往荊州的富家大戶留下來的田地,另外一部分則是朝廷當初封賞給大臣們的土地。
富家大戶雖然舉家離開了洛陽,但誰也不敢保證他們什麼時候就會返回,比如鄭泰兄弟兩個,便在半年之前從南陽返回了開封。朝中大臣目前多數留在長安,還有一些則死於董卓的暴政,但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子女親屬,所以從法理上而言,當初朝廷封賞給大臣們的那些土地,還是有人可以繼承。
劉和讓李嚴暗中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發現這些有主的荒地,竟然占了洛陽地區可供耕種的田地五成以上!
大片上等的田地無人耕種,常年荒蕪,而湧入河南尹地界的數十萬流民卻是無地可種,這是多麼滑稽和荒誕的一幕!
其實,這才是漢末官僚地主階層大規模兼並底層農民土地的真實寫照……
劉和看著李嚴送來的數據,心裏忽然湧上一股苦澀的感受。
上一世,當他遊走在布滿高樓大廈的城市街道上時,常常看到成片成片的高檔小區內夜晚沒有幾盞燈光亮起,而那些裝修豪華的高樓其實早已售罄。買這些樓宇的人,手中往往握著幾套、十幾套,甚至是上百套的房產,而像劉和這種還在為找工作而四處遊走的吊絲,可能不吃不喝一輩子都買不起半套房子。
即使時空轉換了一千八百多年,但劉和忽然覺得身處底層的草根百姓,其實在任何時候都是被人剝削和壓迫的羔羊,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
麵對蔡侯紙上那一串串冰冷的數字,劉和不服,他想嚐試著改變。
“傳我的命令,從明日起,洛陽附近兩百裏內無人耕種的荒地,全部歸吾所有,各縣流民可以向我租賃土地耕種,所需繳納的田租與本地農戶相同,並無其他任何雜稅。”劉和麵無表情地說道。
李嚴仔細看了一眼劉和,然後沉聲說道:“公子,此事還需慎之又慎!”
劉和明白李嚴在提醒什麼,他看著李嚴,忽然有些激動地說:“難道你讓我看著洛陽周邊數百萬畝的田地被荒蕪,附近的百姓隻是將這些土地當成養馬放牛的牧場麼?那可是足以養活六十萬人口的上等田地啊!就這麼長年累月的荒蕪著?浪費,就是極大的犯罪!”